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8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新课标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8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7 16: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18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混合( ) 丧失( ) 毁灭( ) 潜在( )
驯化( ) 禽类( ) 牲畜( ) 摄取( )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生字的读音,注音时注意拼写规则。
答案:hùn sàng huǐ qián xùn qín chùshè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警告 摧毁 癌政 疟急
B.毒汁 橡绞 橄榄 砍伐
C.海藻 夜汁 恐龙 白恶纪
D.摄取 融解 泛滥 焚烧
解析:A项中“癌政”应为“癌症”;B项中“橡绞”应改为“橡胶”;C项中“夜汁”应改为“液汁”。
答案:D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丧 畜 混
解析: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不同字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 )
(2)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
(3)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热量,不让热量漏失,结果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
(4)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 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 )
(5)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
解析:掌握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答案:(1)下定义
(2)列数字、作比较
(3)举例子
(4)列数字
(5)作比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至少有2 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
解析:本题考查副词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分析时要结合语境。
参考答案:(1)不能。“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2 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实际数量会比2 500种多。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
(2)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之后,就失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3)不能。“永远”说明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无奈。
3.根据括号里的解释,填写词语。
(1)树木将从空气中_________(吸收)的二氧化碳以葡萄糖的形式保存起来。
(2)利用“________”(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
(3)从雨林中得到的经过_________(野生动物经过长期饲养,改变原来的习性,听从人的指挥)的动物与归化的植物中获得的基因能用来改良土生的牲畜。
解析:一要根据括号中的解释,二要结合语境。
答案:(1)摄取 (2)刀耕火种 (3)驯化
4.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毕比的话有什么作用?
解析:引用名人的话作为结尾,表明这段话就代表了作者的观点,也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强调保护个体物种的重要性,同时引用自然主义者、探索家的话更具有说服力。
快乐时光
两个代词
语法课上,约翰思想开了小差。
突然教师问道:“约翰,你能说出两个代词吗?”
约翰站起来,摇摇头说:“谁?我!”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概括本段的说明重点。
解析:明确本段的逻辑关系为总——分。
参考答案: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的双重后果。
2.本段的说明顺序非常清晰,文中起提示说明顺序作用的是哪两个词?
解析:明确序数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首先、其次。
3.文中加点的“这样”“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这样”指代前文中提及的词语或句子。
参考答案:(1)“这样”指砍伐树木减少光合作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放火毁林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2)“这”具体指“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4.请用“‖”在文中划分出层次,并简要说明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解析:明确本段的结构为总——分——总。
答案:①‖②③‖④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___________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草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
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类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呢!
5.本文第1句横线处应填写的一个恰当的词语是___________。(提示:可结合变色龙的特点作答。)
解析:理解文章后根据变色龙的特点寻找词语。
答案:见风使舵 反复无常(任写其一即可。)
6.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是否能找到段落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7.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 )
A.神经调节
B.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C.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D.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E.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解析:仔细阅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答案。
答案:BE
8.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们的名字,说明它们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解析:只要能参照第6段和第7段的内容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变色漆,随温度变化改变颜色,防止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测温笔,笔芯随温度改变颜色,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可测知物体的温度。
深层探究
9.学习了本课,你是否对树木有了更多的认识。那么许多学校现在中午的营养餐使用的都是一次性筷子,这些一次性筷子,将消耗大量的木材。请你根据这样的现实情况,拟一则启示,号召班里的同学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解析:首先明确从本课的学习中对树木产生了哪些新的认识,然后要注意启示的格式或写法。构思力求新颖。
参考答案:略
中考链接
10.(2010湖北荆州中考)在具体的语境中仿写、续写一个“我喜欢”句。
我心里总是充满着太多的喜欢。我喜欢倾听春天的脚步,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珍惜鲜嫩的花、碧绿的草;我喜欢欣赏大地的容颜,我知道我如果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热爱高峻的山、清澈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式和原句构成一样:我喜欢……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热爱……
参考答案:我喜欢感受天空的朗诵,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欢,便意味着我不热爱滂沱的雨、呼啸的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