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洞庭》导学案
任务一:了解作家和作品
1、知人论世
张孝祥,南宋前期爱国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乌江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政治上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中书舍人等职。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次年在芜湖病逝,年仅38岁。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 (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岁中状元前,事迹大致如此。
作为一个出身“荒凉寂寞” 的年青人,张孝祥能在同时代文人中脱颖而出,必有不凡之处。归纳起来,一是才华卓绝,如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迈的性格,“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张拭),“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杨万里)。从这些时人对他的评价中,可见他自少年时代起,便具潇洒倜傥的气质,英伟不羁的性格。
2、创作背景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乾道二年八月,他罢官北归,路过洞庭湖,写下这首著名词篇。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
在写作此词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一篇小品文 《观月记》,记载了这次夜游的经过。
3、相关知识
关于豪放派,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任务二:品味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1.标注字音,朗读课文
玉界琼田qióng 澄澈chéng chè 萧骚sāo
尽挹 yì 细斟zhēn 扣舷xián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
上阕: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下阙: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地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3、赏析作品
赏析上阕:
思考:前三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示:
“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中的“过洞庭”;
“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
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环境氛围。
思考:词人笔下的洞庭之水有什么特点 ?词人是如何表现湖水特点的?
提示:
澄澈。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
词人从秋月写到秋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写出了水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清澈明亮。
思考:杜甫在《屏迹三首》中写道:“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行迹是表、心灵是里,“心迹喜双清”是杜甫的自况;“表里俱澄澈”则是张孝祥的自况,你怎么理解?
提示:
三万顷湖上扁舟中的词人,也如秋月、秋水一般,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的品格之美。
思考: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
提示:
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洞庭风光之妙,已经用文字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这种美妙的体验当然难以诉诸言语的。
赏读下阙:
思考:我们能从哪些词句读出作者的性格和心胸?
1.“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光明磊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2.“稳泛沧浪空阔”表明自己虽遭贬,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心胸开阔。
3. 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拿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请天地间万物作宾客,陪我纵情豪饮: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
4.作者此时已经完全沉醉在这湖光山色中,忘情地扣舷独啸,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孤独
“不知今夕何夕”呼应前面的“近中秋”。
任务三:体会诗歌感情
1、理清结构
词的上阕:
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词的下阕: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2、把握主旨
思考:请同学们概括本诗的主旨。
提示:
《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3、艺术手法
1.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
全词通篇景中见情,境界空阔,给人清虚而空灵的感觉,表现了词人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
2.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来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将《念奴娇·过洞庭》的上阕扩展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