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16 勇 气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欣长些,而且肩膀很宽。
B.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授带,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
C.他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璧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D.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形的掌握。A项,“欣长”应为“颀长”。B项,“授带”应为“绶带”。C项,“璧炉”应为“壁炉”。
答案:D
2.结合句意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谁也不认识谁。
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B.他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C.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
熹微:天色微微昏暗。
D.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悉意:尽心尽意。
解析:C项,“熹微”的意思应是“日光微明”。
答案:C
3.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他是第一○一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
B.一位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善良而镇定地——开了门。
C.她的丈夫和她的三个小小的孩子——其中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坐在饭桌旁边……
D.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
解析:B、C、D三项的破折号都表插说,A项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哪两种勇气。这两种勇气各有哪些表现。
解析:一种是美国伞兵的勇气,一种是法国妇女的勇气。
参考答案:美国伞兵的勇气带有人求生的本能,当然也不排除“为正义而生存”的因素。他孤身陷入险境而能临危不惧,积极求生,向法国妇女求救。在被捕后不绝望,勇敢逃生。在被围捕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机智地折回小屋再次向法国妇女求救,连德国士兵也想不到回来搜捕,成功脱险。法国妇女的勇气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对正义力量无私的支持。她不会不清楚藏匿盟军士兵可能给她的一家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她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救毫不犹豫。当她再次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救时,仍然没有犹豫,还是那句质朴的话:“哦,当然啦。快!”
2.法国妇女面对同一个美国伞兵的相同的请求,她前后两次都回答“哦,当然啦”。请辨析这两个“当然”包含的深意。
答案:两个“当然”表现了法国妇女对正义力量的毫不犹豫的支持和对非正义战争、对侵略者的痛恨。美国伞兵代表的是正义之师,救助美国伞兵就是支持正义力量。第二次说“当然啦”更难能可贵。
3.课文中的美国伞兵“单枪匹马,完全落在敌人控制的土地上了”,但他最终摆脱了德军的搜捕。情节上出人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解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这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一大特色。
参考答案:美国伞兵第一次到法国妇女家避难时,就使得妇女的丈夫遭受德国兵的枪杀。当美国伞兵第二次逃跑,在紧急关头重新回到法国妇女的家里,确实出人意料,非常人所能想象。法国妇女重新见到美国伞兵时,“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立即毫不犹豫地答应把美国伞兵再次藏起来,也是出人意料的。
4.课文是如何通过对法国妇女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她的勇气的?
答案:作者对法国妇女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当美国伞兵问她愿不愿意把他藏起来时,她的回答十分简单而干脆“哦,当然啦”,而且“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仅仅十几个字就把法国妇女在危急时刻镇定勇敢的精神表现出来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刚刚被敌人杀死,这时美国伞兵又一次来到她家求救,她又一次面临生死的考验,可是她“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说明她已伤心至极。但她此时一点也没有犹豫,甚至“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就立即答应了美国伞兵的请求。语言同样简洁有力,行动同样快捷。她一点也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危险,可见她勇气之大。
5.将军为什么称赞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解析:要抓住将军所说的“那位法国妇女的勇气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这句话来理解。
参考答案:一个人如果具备了法国妇女那种敢于为正义而牺牲的勇气,在需要付出牺牲的时候,便不会做出退缩、怯懦等使人丢脸的事来。一个人如果能像法国妇女那样,有信仰,为正义事业敢于牺牲,使人觉得永远可以信赖,那么,他当然是幸福的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
快乐时光
都错了
维特门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著名律师,当选为州议员。有一次,他穿了乡下人服装到波士顿某旅馆,被一群绅士淑女在大厅里看到了,想戏弄他。维特门对他们说:“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祝愿你们愉快和健康。在这前进的时代里,难道你们不可以变得更有教养、更聪明些吗?你们仅从我的衣着看我,不免看错了人,因为同样的原因,我还以为你们是绅士淑女,看来,我们都错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②他刚跑进树林——悉意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③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位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④“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⑤“哦,当然啦。快!”
⑥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⑦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两种勇气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兵第二次机会。
1.第①段中的“目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中的“有次序”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国伞兵 敌军搜索的严密
2.“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这是为什么?
解析:从前文来看,是因为她收留了美国兵,才使得她的丈夫惨遭德军的毒手。
答案:因为她内心无比悲痛。
3.“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请体会句中“一秒来钟”的作用。
答案:“一秒来钟”表示时间的短暂,在特定情境中表现了法国妇女对他敢于再次来到的勇气的惊叹。
4.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查这间房子,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
参考答案:德国人过于自信,因为他们已经杀死了法国妇女的丈夫,便断定她再没有勇气收留美国士兵,而且认为美国士兵也不敢再回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终于想到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面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5.“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的意思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前一个“秘密”是名词,指秘密的事情;后一个“秘密”是形容词,与“公开”相对应。
6.根据上下文,选择括号中合适的词语填在第②段的横线上。
解析:严谨:严肃谨慎。严峻:严厉,严格或苛刻。严密:严格而周密。严厉:严肃而厉害;不宽容。结合上下句应当选C项。
答案:C
7.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句中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解析:此题应当根据上下文并结合具体语境来思考。从“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这一句就可以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蜡烛点燃到装有情报的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
(2)一家三口人的生命将告结束。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1)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找准描写他们行为的语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以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是写伯诺德夫人的。写小女儿杰奎琳的语句是“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答案:(1)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2)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深层探究
9.这位美国士兵重返农家小舍求援,而这位刚刚因这位士兵的到来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惊人之举呢?
解析:伞兵的惊人之举来自智慧,法国妇女的惊人之举源于信仰。
参考答案:伞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返这个最危险的地方,是因为他理解法国人民的信仰,他是智慧的,他懂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他的勇气来自他的智慧。法国妇女之所以能这么做,是为了她的信仰,正是这信仰,使得她在刚刚因这位士兵失去丈夫后还保持着她的镇定与善良!
中考链接
10.(2010浙江宁波毕业考试,6)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1)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它们分别说的是谁?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到所用之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
A.匡衡 B.陶渊明 C.李白 D.王羲之
(2)活动中,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读书方法,认为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
示例:
读书批注卡
作者:苏 轼
内容: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仔细研读,深入思考,才能品出其中意蕴。
读书批注卡
作者:张 潮
内容: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
(3)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完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答案:(1)①B ②A ③D ④C
(2)示例:读书既要常看,也需方法,更要学以致用。短短六句,即将读书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可谓精辟!
那些只会埋头死读却不知消化的“两脚书橱”,正是“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的最佳佐证。
(3)示例:我更认同A。理由:读《荷马史诗》,让我们在感悟真理和正义之美的同时,也领略了古希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自我盘点
我认为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这几个方面: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
在学习本章后,我记住并能应用的知识是:
我将这样来弥补自己在本章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