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同步测控优化训练(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7 19: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第四单元
16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滹沱(tuó) 萃(cuì) 涪万(bèi)
B.花卉(huì) 悯蚕(mǐn) 贾思勰(xié)
C.黄宗羲(xī) 瀛洲(yínɡ)循环(xún)
D.馨香(xīn) 觳文(hú) 相得益彰(zhānɡ)
提示:A项中的“涪”应读“fú”。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治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
B.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C.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密秘。
D.春未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提示:A项“治理名言”的“治”应为“至”。?B项?正确。C项“秘密”应为“秘密”。D项“春未”的“未”应为“末”。
答案:B
3.写出下列诗句的作者或补充上下句。
(1)_______________,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______。
(2)“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这是_______的诗歌。
(3)“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这是_______的诗歌。
(4)“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这是_______的诗歌。
(5)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
(6)______________,六亿神州尽舜尧。
(7)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答案:(1)离离原上草 春风吹又生
(2)李白
(3)李益
(4)刘禹锡
(5)春风又绿江南岸
(6)春风杨柳万千条
(7)春风不度玉门关
4.填空。
  竺可桢,_______人,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他在_______学、_______学、资料考察、科学普及等方面都有建树。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和_______合著的《物候学》是他的科普创造思想的代表作品。《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选自_______。“唐宋诗中的物候学”说的也就是从_______这一特殊领域,介绍物候学知识。
答案:浙江上虞 科学 教育 地理 气象 宛敏渭《物候学》 唐宋诗歌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得益彰:指互相配合得很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B.觳文:历史上一种汉字的形式。
C.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
D.推敲:指写文章时对文字和思想感情的斟酌。语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提示:B项“觳文”指绉纱的皱纹,比喻水的波纹。
答案:B
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提示: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答案:D
3.阅读下列诗句,结合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提示:结合“物候”概念和学过的课文做题。
参考答案:(1)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2)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4.“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本质”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根据全文中心“物候”这句话所在的上下文以及课文第2段倒数第四行“大自然的本质,即大自然的规律”字样可推出“本质”一词的意思。
参考答案:“本质”一词的意思是自然规律。
5.“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语言”用了什么修辞?“语言”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紧密结合课文理解“语言”的内涵。
参考答案:拟人。“语言”指自然现象。从某种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这种自然规律就是物候,显示了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6.
下面四首诗,不含有对物候歌咏的一首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甫)
C.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
D.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陆游)
提示:A、D两项是说花草荣枯,因时而异。B项是说候鸟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异。
答案:C
快乐时光
机不可失
  老师问杰克:“请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摘苹果最好?”?
说完他转身对其他学生说:“不准提示!”?
杰克站起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下雨的时候最好。因为园丁呆在屋里,狗也不在园子里。”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1.陆游的诗歌《初冬》中,描写了初冬的哪些物候现象?
提示:根据“物候”概念便知。
参考答案:房屋上的瓦片上有白霜,枫叶被染红,纷纷飘落,梅花长出蓓蕾等。
2.《鸟啼》中描写的候鸟活动分别与哪些农时活动有关?揭示了什么自然规律?
提示:先把每句诗的意思理清楚,再归纳段意即可。
参考答案:二月布谷鸟叫,预告开始春耕;三月黄鹂鸣叫,养蚕的农妇苦于缺少桑叶;四月布谷鸟叫,蚕上架;五月鸦叫,农民忙于除草。鸟可以预告农时。
3.作者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可以揭示出什么物候规律?
提示: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概括结尾段段意即可。
参考答案:物候是因地、因时而异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诗中有科学(节选)
叶永烈
  ①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这话不假。?
②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读唐诗,对杜牧的《山行》一诗进行分镜头:“远上寒山石径斜”是(1) _______,“白云生处有人家”是(2) _______,“停车坐爱枫林晚”是(3) _______,而“霜叶红于二月花”则是?(4) _______。他还认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后两句属“主观镜头”——“举头望明月”是仰视镜头,“低头思故乡”是俯视镜头。?
③一位画家读古诗,则喜欢分析诗中的色彩,她以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强调了暖色调,而用冷色调为衬托。“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把鹅在水中那鲜明的色彩写得多么逼真。而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是一幅水墨国画。? ④我很喜欢李贺那首充满幻想色彩的《梦天》。诗人做起南柯之梦,翩翩然在太空中遨游,他“回头下望尘寰处”,看到什么景色呢?呵,“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原来,他看到中国九州就像九个烟点子似的,而大海仿佛杯中的一汪清水。此景此情,犹如宇航员在太空中所见到的那样真切。然而,李贺生活在唐朝,终生未离开过地球,也从未听说过什么“宇宙航行”,况且他只活了二十七岁。我反复吟诵《梦天》,深深佩服这位青年诗人那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⑤我以为王之焕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严格符合几何定律的。确实,“望远必须登高,登高方能望远”。观察点越高,可见范围越大、越广,即所谓“A”(杜甫《望岳》)。古时候,人们修造高高的烽火台,后来人们打仗首先抢占制高点,直到如今人们利用飞机、人造卫星那“高度优势”进行侦察、勘查、摄影,其中的科学原理,岂不与王之焕的诗句属于“同理”!?
⑥辛弃疾在农村闲居了二十多年,他的词中富有农业知识,《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揭示了“蛙声”与“丰年”之间的有机联系。青蛙俗称“护谷虫”,是一员捕虫大将。蛙声不息,除虫去害,便使稻花飘香,五谷丰登。在《鹧鸪天》中,辛弃疾写下了“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样清新的句子,表明宋朝已经深知养蚕技艺,很善于掌握孵蚕、养蚕的季节。他在《菩萨蛮》中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是符合现代热力学定律,说明任何物体都有自动降低自身能量的趋势,即使是“青山”也无法遮住!?
⑦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有一句并不引人注目的诗——“夜雨剪春韭”。我觉得,从这五个字中,可以考证出许多关于唐朝种植韭菜的知识:一、韭菜俗称“懒人菜”。种一次,割多次。唐朝种韭菜,已懂得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可以剪了长,长了剪,而不是连根拔掉收下来;二、唐朝时已知春天的韭菜鲜嫩好吃,而且懂得在春雨绵绵的夜间去剪,那时剪下的韭菜水灵灵的,可作?佳肴。??
⑧有趣的是,我还常发现,有的诗句从文学上讲是难得的佳句,从科学上考证则不尽然。如李白《将进酒》一诗开头两句,曾为多少人所传诵——“B”,其实,“奔流到海”变为水蒸气后,还是“复回”了,依旧从“天上来”,落进黄河,再“奔流到海”,如此循环不已。?
⑨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
4.请根据你对杜牧《山行》一诗的理解,将“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分别正确填入第②段中的(1)、(2)、(3)、(4)处。
提示:仔细阅读四句诗,再细读题干,调整“特写”“全景”“中景”“远景”这几个分镜头名词的顺序即可。
参考答案:远景 全景 中景 特写
5.作者遣词用句非常准确。比较第②、③段首句中加点的词语,你认为这两个词语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提示:此题需要我们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苏轼是宋代词人。
参考答案:不能互换。因为第③段中所举的例子不全是唐诗。
6.请在第⑤段横线A处填入杜甫诗中的一个名句。
提示:联系上下文“登高望远”“登高便于观察”并熟悉杜甫诗就能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请在第⑧段横线B处填入李白诗中的一个名句。
提示:根据第⑧段下文提示词语“奔流到海”“复回”“天上来”就能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8.“我也读古诗词,不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这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才能使文章通畅?
提示:这是一个过渡句,“古诗词”是承接上文,“我常常从科学的角度品诗、评诗,分析诗中的科学”是启示下文。
参考答案:应该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深层探究
9.唐宋诗词中的物候,是作者当时想到的,然后写在诗里的吗?
提示: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他们能了解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唐宋大诗人热爱大自然,歌咏大自然,经历丰富,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因而编的诗句能反映物候现象。
参考答案:唐宋诗人、词人作为文学家,他们是借助一种现象(景、物)来表达思想或抒发情感,未必是想着哪种物候现象,指示着哪个季节的来临。
中考链接
(2010河北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着陆,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选文有改动)
10.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答案: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
11.文章第⑤段所举的陕西消雾的例子属于人工消雾的哪种方法?
提示:这个事例没有紧跟在人工消雾的方法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找出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吸湿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