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中考标题替换、拟题等与专练
考点:
1.风疏《棋义》
2.刘汉俊《______》
3.曹春雷《俯向大地的身影》
4.徐国平《飘逝的风筝》
5.邓迎雪《最美的化学反应》
【考点解读】
一、标题类型
1.物件
2.事件
3.人物
4.具体
5.抽象
二、标题的作用
1.表明(凸显)文章的主旨,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2.通过标题反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3.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了文章主旨,为下文做铺垫。
4.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
5.标题通过应用修辞手法,蕴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6.线索,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贯串全文情节,使整篇文章的结构严谨。
7.突出人物性格。
8.结构上呼应。
三、小说标题拟定
文章的标题空缺,由学生对文章仔细阅读和整体理解后,给文章拟定恰当、合理、准确的标题。这类题在以往中考试卷中有涉及,但出题概率较低,解答常从核心人物、景物、事件、情感角度入手。
四、评价标题好坏
以其他标题作参照,分析评价原标题优点是历年中考常见题型。这类题的作答往往从标题含义、特点、作用等角度入手,且通常需要两个题目进行正反比较进行说明。如果问“有人认为改成××更合适”,一般两个题目都有好的地方;如果问“有人认为A题目不如B题目好”,一般只有一个题目好;若问“原题目为什么不能改成另一个”,需要答出原题目的好,被换题目的不好,注意重点强调原题目的好。该题型赋分3~5分。
【考题对接】
一、风疏《棋义》
①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棋王。农闲时总有人找父亲对弈。无论对方棋艺如何,父亲总是认真对待,经常让对方乘兴而来,又连输数盘败兴而去。母亲有时会劝父亲:“你就不能让着人家一点 这么不给人家面子,以后谁还理你!”父亲扬起眉毛说:“不给面子,找我下棋的人也没少,还越来越多呐!” ②我从小就被父亲带入讲智谋、拼勇气、权取舍的象棋世界。起初我分不清“马别腿”,也不懂各兵种的配合,一味追求杀得痛快,往往为了吃一个棋子而损失惨重,于是悔棋成了家常便饭。父亲尽管无奈,也只能苦笑着同意。等我完全学会规则,父亲的态度就变了。一次对弈前他严肃地跟我说:“从今天开始,我让子不让棋。让几个子、让什么子,你说了算,一旦开始下棋,你必须落子无悔,我也决不手软。”我嘴上应承,心里却不以为意。一阵拼杀,我的“将”被逼得走投无路,我又习惯性地悔棋,父亲坚决不同意。母亲没好气地说父亲:“跟个孩子较什么真,你让他一步不行吗 ”父亲说:“那不行,棋有棋的道,下棋讲究个落子无悔,为啥 棋子落地,板上钉钉。现在我让着他,以后谁让着他啊!”母亲摇了摇头,只得转而安慰我:“咱不跟他玩了,就知道欺负孩子。”母亲的话像催泪弹,我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我哽咽着对父亲说:“再也不跟你下棋了。” ③总角小儿撑不过两天,又求着父亲下棋。父亲欣然同意,但声明仍要落子无悔。父亲前两天说的那番话我听得懵懂,倒也隐约明白了,不敢再漫不经心。 ④高三下学期,我开始变得焦虑。脑中经常出现同学们不眠不休学习的画面,我愈加烦躁。尽管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学习,最终我还是落榜了,感觉希望从此破灭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父亲若无其事地说:“大小伙子哪能整天在家里睡觉啊,起来跟爸杀几盘。”我置若罔闻。父亲不肯罢休,一边摆棋一边说:“你说这些棋子,‘车’能疾行千里,‘马’可蹄踩八方,而小‘卒’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为什么还需要小‘卒'呢 ”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又不好意思问。父亲看了看沉默的我说:“你可别看轻了小‘卒',虽然它每次只能走一步,却只进不退。对弈搏杀,往往是一“卒'决胜负。你要是不服气,就来试试!” ⑤明知父亲用了激将法,我还是忍不住接了招。谁知一连下了五局,倒有三局栽在了小“卒”上。我盯着棋盘发愣,父亲笑着说:“意外吧 ‘过河卒子当车使',‘过河'对卒子来说是一道坎儿。你现在就是小‘卒’,没过去这道坎儿。怎么样 敢不敢再做一次小‘卒' ”我瞬间感觉自己灰暗的世界“仿佛若有光”,用力点了点头。 ⑥我如愿考上理想院校。倏忽间十多年过去了,整日为工作和生活所累,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不料父亲突然大病一场,为照顾他,帮他进行康复训练,我把父母接到了身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父亲基本恢复了行动能力,只是记忆力大不如前。改善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病人多动脑,我第一反应就是多陪父亲下棋。 ⑦可是下棋时我才发现,以前那个“乡村棋王”不见了,此刻的父亲拿起棋子半天不知该落往何处。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就发牢骚:“爸,跟您下棋真急死人!”父亲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嗫嚅着说:“我不想走错了悔棋。”我突然想起当年父亲教我下棋的情景,不禁鼻子一酸。羞愧、难过、( ),一起涌上心头。 ⑧后来父亲拿起棋子不知道该放哪儿时,我就指给他一个可以吃到我棋子的地方,又假装懊悔地说:“哎呀,我太大意了。”父亲赢了我,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话也多起来。母亲背着父亲对我说:“我都能看出来你是让着他,你忘了当初他不让你了 ” ⑨我笑而不答,心里说:当初他不让我,是教我守棋道,这里面是有“义”的啊!今天我让着他,正是以“义”报之。棋中不仅有道、有理,其实更有“义”······ (取材于风疏的文章)
1.请从“棋义”和“棋王”中选择一个作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2.文章写了“我”跟父亲下棋的往事以及其中的人生感悟:儿时下棋,① ,让“我”懂得守信的处世之道;高考失利,父亲以小“卒”为喻激励“我”,让“我”明白了② 的道理;父亲生病后,③ ,是因为“我”领悟到棋中更有“义”。(3分)
3.如果要在第⑦段画线句的括号内再补充一个词,你会填写什么词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3分)
一、风疏《棋义》【答案】
1.(1)示例一:选“棋义”。父亲教“我”下棋,更教“我”做人之道,教育“我”成长,这是父亲对“我”的“义”;为了帮父亲康复,“我”故意让棋,这是“我”对父亲的“义”。以“棋义”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
(2)示例二:选“棋王”。父亲不仅棋艺高超,更深明棋中蕴含的道理,并用这些道理教育“我”成长;而“我”后来以“义”报答父亲也正是父亲教育“我”的成果。父亲堪称“棋王”,以此为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表意含蓄,令人回味。(共4分。结合内容,2分;说明,2分)
2.①父亲不许“我”悔棋;②面对挫折决不退缩;③“我”故意让父亲赢棋。
3.敬佩;病中的父亲记忆力衰退了,却始终不忘棋道,让“我”由衷敬佩。(共3分。选词恰当,1分;解释合理,2分)
二、刘汉俊《______》
_________ ①牛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牛年说,有一种亲近感。 ②牛是我的乡愁记忆。晨起,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放牛娃倒骑牛背看书,有骑牛读汉书、穿林听秋声之趣,任你读到日落西山坳、晚霞红满天,牛儿会一声不吭、步不乱地把你驮回家。夜归的牛或立或卧,不时嚼几口草,几分神定气静,几分闲情逸致。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的涛声和潺潺水声,组成山村的催眠曲。 ③牛是农家宝,是农民的命根子。棕绳穿鼻系柴扉,早晚有人问饥寒,半夜提灯去看栏,清展起床添饲料,是牛主人每天的作业。把牛关在薄屋边,养在后院里,听着牛嚼草牛呼噜的声音,心里踏实而满足。庄户人家安居乐业得有头牛,就像今天城里人家得有辆车。 ④牛是家乡的风景。春天的图画里少不了雨、离不开牛、缺不得迎春花。一犁春雨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春风应时而至,春光烂漫无边,翠绿墨绿嫩绿鹅黄绿,梨花李花桃花栀子花,所有的草叶花蕊、溪流石泉都滴着青春的原汁。 ⑤牛们完成了犁田的任务,雄赳赳地挺立在田埂,张望着插秧的风景。偶尔扬起黑粗脖子“哞”地一声,一定是声震深谷、气贯长虹。或者干脆卧倒靜静地等,看你磨蹭到几点,天生一副好脾气。 ⑥村里老人们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老牛拉车,慢条斯理有静气、有条不紊迈方步,不管是拉犁还是拖耙,或者拉石磙碾谷子,牛总是顺从地架上木头套,一趟又趟,一圈又一圈,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怠,这叫有耐性;垄里去、垄里回,去哪块田、回哪个栏,哪个坡上的草儿青、叶儿嫩,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牛一辈子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韧性;牛老成持重,只埋头做事,不轻易发声。每天是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如此,并无二心,这叫有定性。 ⑦牛是人类的朋友。牛与人性灵相通,人与牛同甘共苦,人养牛、牛养人,人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学生,跟牛学做事,向牛学做人。遍布广袤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⑧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我至今还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作者:刘汉俊 有改动)
1.(3分)请辨析《牛年说牛》《家乡的牛》哪一个做本文的题目更恰当。
2.(4分)第②段加点词“拂”极具表现力,请品析。
3.(3分)请简述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2分)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中,“我”会“自省”些什么?
二、刘汉俊《______》【答案】
1.我认为《家乡的牛》恰当。因为本文主要写了家乡牛与人们和谐相处的情景。牛是作者的“乡愁记忆”。《牛年说牛》这个题目无法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题目的能力。题干要求“辨析《牛年说牛》《家乡的牛》哪一个做本文的题目更恰当”,结合文中“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牛是我的乡愁记忆”“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的涛声和潺潺水声,组成山村的催眠曲”“牛是农家宝,是农民的命根子”“牛是家乡的风景”“村里老人们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等关键语句可知都与家乡有关,写了家乡牛与人们和谐相处的情景,以及对家乡牛的情感,故选《家乡的牛》。而《牛年说牛》只表明了内容与牛有关,无法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
2.“拂”把月光与牛巧妙地联系到了一起,不仅写出了月光轻柔地照到牛身上,牛缓缓闭上眼睛将睡的样子,也写出了乡村夜的安宁。有动有静有景有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能力。首先分析“拂”字本身,从词性上分析是动词,可理解为“轻轻擦过”,写出了月光轻柔地照到牛身上;再联系上文,前文写到的晨起、傍晚等时间里人与牛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融为一体,那“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写出了夜晚里乡村的平和安宁,所以“拂”字是以动衬静,更显乡村环境人与牛、人与自然的和谐。
3.第④段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乡村春景图,景物丰富、色彩明丽,暗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恋,也为表现牛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与作用的理解与分析。题干要求“简述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抓段首句“牛是家乡的风景”可知文段写的是“家乡的风景”;结合后文“春天的图画”“雨、牛、迎春花、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梨花李花桃花栀子花”等,可知写出了乡村春天景物丰富,用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景物写出了乡村春天的质朴美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也为后文写牛所具有的人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4.是否像牛一样有耐性、悟性、韧性和定性:是否像牛一样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做出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问“‘我’会‘自省’些什么”,其实是找出对牛精神品质的歌颂,联系第⑥⑦段,从“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怠,这叫有耐性”“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韧”“世代如此,并无二心,这叫有定性”,可知“我”自省是否像牛一样有耐性、悟性、韧性和定性;从“遍布广袤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可知自省是否像牛一样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做出贡献)。
【文本解读】
本文主要写了家乡牛与人们和谐相处的情景,牛是作者的“乡愁记忆”。结尾“自省”是作者在自省是否像牛一样有耐性、悟性、韧性和定性,自省是否像牛一样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做出贡献)。
【考点】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三、曹春雷《俯向大地的身影》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 ③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光脚在田里待几天,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有脚气。 ④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这一粒与那一粒像是有仇,离得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挨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俯身都大于九十度。 ⑤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⑥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记得小时候,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我估摸的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地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⑦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地就对你好: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豆腐块,坚持用农家肥。到了丰收的季节,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要夸赞几声。 ③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且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 ⑨秋日,若想在一大片花生地里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的,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一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 ⑩如今,70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 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地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阅读文章,想一想用“俯向大地的身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叙述了母亲与土地的事情,同时表达了母亲对土地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完成表格。(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⑨段加点词“勋章”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感悟。(3分
【链接材料】2021年5月22日,一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举国哀痛。年轻时的袁隆平院士曾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出高产水稻。最终,他的“禾下乘凉梦”让无数人吃上饱饭。直至耄耋之年,他仍然坚持下田劳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曹春雷《俯向大地的身影》【答案】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俯向大地耕种的身影,又指母亲对土地的敬畏;点明文章主旨。
2.①母亲俯身撒肥;②母亲不让土地听坏话/母亲虔诚的夸赞土地/母亲整理土地;③亲近土地;④坚守土地/不离土地/珍惜土地。
【评分标准】①共4分,每空1分。②事件主语必须统一为母亲。③意思对即可。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金灿灿的向日葵比作勋章,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勤劳/认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①修辞1分,形象1分,情感1分,共3分。②出现错别字扣1分。
4.略
【评分标准】①共3分。②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从辛勤执着、珍惜粮食、坚持不懈、坚守土地、无私奉献等方面谈自己的感悟、学习精神品质即可。③双评误差控制值为1分。
四、徐国平《飘逝的风筝》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①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②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 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 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2.文中两处划线句为设置悬疑的地方,请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3.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4.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3分)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 )句:
5.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四、徐国平《飘逝的风筝》【答案】
1. 回答“飘逝的是风筝”:鹞爷给男孩放的风筝不小心飞走了。
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示例一: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示例二: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2.①句为疑问的形式的进行悬疑设置,让读者随主人公一起产生疑问。引发阅读兴趣。
②句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行悬疑设置,用“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这一反常行为,为下文叙述他痛心地想起儿子学艺未成就心浮气躁地离开村庄去城市做铺垫。
3.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4.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5.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五、邓迎雪《最美的化学反应》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十七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
2.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①______ →前些年,②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3.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4.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哈不?”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5.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五、邓迎雪《最美的化学反应》【答案】
1.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弧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题目含义的分析能力。
这个题目一语双关,有多层含义,需根据文章进行分析。
浅层含义:根据文章第③段“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可知:最美的化学实现是指初中时秋明经常为我们做化学实验,“我们”感觉新奇有趣美妙;
深层含义:根据文章第 段“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联系第 段“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十七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知:高中时遭遇家庭变故的秋明辍学打工很艰难,没有成为化学家但是却小有所成,想到和自己经历类似的孩子秋明选择资助他们,体现了秋明的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特点,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就像化学实验一样动人。
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根据题干提示“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找到第④段“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根据题干提示“高中时”找到文章第 段“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可概括为:秋明家突遭变故,秋明辍学打工让弟弟上学;
根据题干提示“前些年”找到文章第 段“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十七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概括为:秋明体会到人生不易开办工厂,资助孤残儿童读书;
根据题干提示“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可找到文章第 段“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3.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次要人物在小说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文章第①②段“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讲述,使小说真实可感,让读者感觉感觉真实,倍感亲切;
根据第④ 段“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可知:文章所述的四个事件“我”是事件的亲历者,通过“我”对秋明的见闻叙述事件,以“我”为线索,将秋明的人生阶段讲述完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利于塑造秋明热爱科学,热爱生命,心地善良的人物形象。
4.(1)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2)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重点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
解读人物内心世界,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结合人物处境来分析。
(1)句中秋明是“嘻嘻笑”,联系上文第④⑤段“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哇——’我们惊呼连连”,联系下文第⑧段“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下文可知:这表现了一个少年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的优势以后的自豪与得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2)句中是“苦笑”,联系上文第 段“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十七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联系下文第 段“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我们可以理解,这是秋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化学梦因为家庭缘故破灭时的忧伤。
5.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
认真阅读原文,联系上下文内容,根据题干要求,从“对情节发展”和“对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情节发展: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联系下文第 段“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前文从细节描写中尽情的展现了秋明对化学的热爱,而后文话锋一转,写秋明高中的不幸遭遇,舍弃上学供弟弟读书,前文是对后文的铺垫,前后文形成鲜明对比,使故事富有波澜,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物塑造:根据文章第⑧段“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可以感受到秋明对学习的热爱,聪明认真,会运用知识善于钻研的人物特点,使人物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