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域文化散文主题把握
教学内容 江南地域文化散文主题把握
教学目标 1.探究江南地域文化散文的主题 2.快速把握江南地域文化散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探究江南地域文化散文的主题 2.快速把握江南地域文化散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 探究江南地域文化散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白居易《忆江南》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就像一个摇篮,她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滋养了温婉如玉的江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江南文学,她的美让人如痴如醉,让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留给我们那许多的诗情画意。 最近,我们开始复习散文,在散文中有和江南地域文化有关的文章。 近几年,江苏各市的调研试题中经常有江南文化散文的影子,江南文化散文作为苏州现代文阅读的热点类型文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无疑,对江南文化散文主题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那么,江南地域文化散文有哪些主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例题精讲
何为“江南文化散文”? 江南文化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和江南有关的散文都可以划归此类,它以记叙、抒情为主,也有议论,覆盖面很宽。 下面我们来看看和有江南文化散文有关的文章,要求写出其中包含的情感主题。 江 南 雨 凤 潇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一 ②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③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④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竟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⑤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竟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⑥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的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二 ⑦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qiǎnquǎn)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⑧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⑨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⑩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竟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⑾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⑿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注],留在记忆里封存…… (文章有删节) 【注】纨:指丝巾。 问题: 19.在网师园,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先是 ,再就是 ,接着是 。(3分) 20.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4分) ①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2分) ②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2分) 21.文章第二部分写到的卖花老妇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分析后填空。(4分) ①所写内容: 表现的思想性格: ②所写内容: 表现的思想性格: 22.第⑩段中描写花的画线句有两个作用,一是 ;二是 ,运用了 手法。(3分) 23.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2分) 24.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江南瓦 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一层一层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淌雨。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间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皓月流银。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施施然,飘飘然,升腾一缕炊烟。如烟如梦,亦似花。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水,其声势,可堪一场中雨。 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偶尔,有种子在风卷下摇落在瓦中,抑或在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来,瓦上草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 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砺如土坷。但却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 1.作者借描摹江南瓦的外形和神韵,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请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文中的句子 (1).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2).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在文末表达了对怎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忧思的?为什么? 姑苏看水 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把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 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 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竞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 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一段中“惧怕”指什么 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4分) 2.文中第三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请结合全文,说说姑苏水的“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3分) (2)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3分) 4.作者认为姑苏的水具有怎样的灵性 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姑苏“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6分)
主题总结
总结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相互激荡,呈现出彼此交织、更趋错综复杂的全球文化图景,国家、地区、城市、社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区域文化精神的追索与建构,正在成为当今文化发展与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全球化的时代,江南文化与文学,对于我们重新连接土地、乡亲、历史、意义与生命,无疑具有重大的功用。 讨论 江南文化类散文的一般主题: 1、对江南风物的喜爱与赞美 2、对故乡的思念 3、对自然、朴素生活的向往 4、对民族气节的追寻 5、对传统文化消失的惆怅,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6、
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题。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以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徽,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灸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阅读题: 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3分) 2.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3分) 3.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3分) 4.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5.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2分) A.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6.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2分)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参考答案: 1.用红叶烘托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换负,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清廉刚正”的品行(或:以红叶衬托范仲淹的一片丹心)。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意在强调范仲淹的精神如“不枯槁”的红叶永不褪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写出其他的诗人和诗作,只要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就可以) 3.表明范仲淹“赢得人民爱载”不仅仅是他写了一篇《岳阳楼记》,说了两句名言,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如上文写的传说,下文写的“新政十议”和他守卫西北边防等功绩)。 “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词中的白发将军,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或: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之情和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4.范仲淹守卫西北边防,矢志报国立功,敌人畏他三分,称他为“小范老子”,作者借西夏人对他的称呼,表达出对他的崇敬之情。在作者看来,他不仅“清廉刚正”,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所以第二次称他为“小范老子”时,崇敬之中更带有亲切之意。 5.D(A、B两项都是片面的理解,C项只是对文章表层意思的理解) 6.这幅对联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评价和赞美。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例如“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等。)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祢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9.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0.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21.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2分) 22.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2分) 23.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24.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2分) 19. 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住人的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基本意思对即可。 20.D 21.强调苏州园林“信任自然,崇尚自然”,一切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在那里居住、生活可以安心。基本意思对即可。 22.提及西方的建筑是为了比较中西方在栖居理念和栖居方式上的不同。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更多的讲究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东西。基本意思对即可。 23.表达了作者对网师园的喜爱之情,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梦想中的家”的向往、期待和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无奈之情。这样结尾,在结构上,“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进一步强调园林是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中心。基本意思对即可。 24.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同意或者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的回答可以从民族文化的缺失这个角度去分析,发展经济、“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文化,更不能产生“文化上的自卑”,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程度已经十分严重,中国人似乎成了一个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的民族。不同意的回答可以从兼收并蓄这个角度去分析,即追求“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讲究“实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可以盖西式的楼房的,关键是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基本意思对即可。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2014年苏州中考)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11)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选自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7.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18.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19.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20.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17.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① 历史:古老、沧桑 ② 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 、枝丫挺立 ③ 神韵:孑然 孤傲 卓尔不群 18.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交代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烘托、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 19.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交代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恪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人渐渐 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20.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作者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作者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骨的继承感到可惜。 21.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 “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 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教学反思
结束语: 江南地域文化散文在现代文阅读中之所以受青睐,在于该类文章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面对这一类文章的时候,我们既要抓住它和一般散文的共性,又要善于联系江南地域文化类散文的常见主题,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抓中心句、关键句等方法来把握它的主题。
1
共 页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