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提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提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4 23:1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提升试题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了的春天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丰硕(shuò) 趋势(qū) 豁然开朗(huò)
B.微软(ruǎn) 开辟(pì) 名人逸事(yì
C.堕落(duò) 生涯(yá) 强词夺理(qiáng)
D.奠基(diàn) 阻碍(ài) 出类拔萃(cuì)
3.下面对傅雷教育原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________,次为________,再为________,终为________。
A.钢琴家、艺术家、音乐家、人
B.人、钢琴家、音乐家、艺术家
C.艺术家、音乐家、钢琴家、人
D.人、艺术家、音乐家、钢琴家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6.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克尽职守,默默奉献三十年。
B.海鲜夜宵大排档,恭候光临!
C.本店有凉绊黄瓜、香菇青菜、蒜泥菠菜等菜肴。
D.最后的拼搏阶段就是要像篮球冲满气、汽车加满油一样。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浅阅读”对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 , ,    , ,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那么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①②④⑤③ B.②①④③⑤ C.⑤④③①② D.②⑤④③①
二、综合性学习
8.“创客”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者迎来“黄金年代”。某校决定开展以“创新小能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寓意。
(2)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以“创新”为主题的手抄报,已经给出一个板块,请你再设计两个板块。
板块一:析国家创新政策
板块二:
板块三:
三、语言表达
9.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从而使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的写作方法。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0.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11.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12.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3.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14.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散文阅读
母亲的《心经》
林怀民
母亲出身新竹富家,留学东京。“下嫁”南部乡村后,下田持家,克勤克俭。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持家务求一尘不染,写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她对我们耳提面命的要求。这项要求还包括德行和操守的无瑕。20世纪50年代,父亲应召从政,宦海数十载,两袖清风。父亲的清廉没有母亲 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母亲十分开朗,身体健康之时,她辛勤工作,除非病倒,绝不午睡。父亲中风翌日,母亲大早起来,开始她数年如一日的晨间疾行——她说,她不要因为生病给孩子们增添负担。
2001年,父亲往生。母亲终于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自在旅行。她答应我,以后“云门”外出巡演,她都随行。翌年,舞团到上海演出《红楼梦》,母亲第一次到内地,特别喜欢杭州,说她还要再去。回到上海,吃饭时饭粒由嘴角漏出来,母亲不自知。返台后检查,医生诊断是轻度中风。然而,她的左手左脚逐渐瘫痪,复检才查出是脑瘤。
母亲积极勇敢,全力配合医生治疗,同时不断向医生和护士表示歉意,说给大家添加麻烦了。放射线疗程完毕,她以无比的毅力努力康复,用3周的时间恢复了行走能力。医生说这是多年仅见的典范。然而,肿瘤无法控制,母亲的手脚又瘫了。母亲接受化疗,按捺着挫败感,扶着助走器继续挣扎行走。
“云门”出国巡演,每个城市都使我感到悲凉,那都是母亲计划到访的地方。我每天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欧洲的春天繁花似锦,樱花满树,花瓣飘满了整个公园。她说:“拍照片回来给我看。”我带回的两卷照片,母亲一一念出花名,只有一种她记不起来,立刻要我查书告诉她。
第二天,母亲颤抖地在每张照片背面写下花名。“生了这场病,头脑都坏了。”母亲说,“不写清楚,以后通通记不得。”病发时,医生预估她的生命还剩4到6个月,母亲却撑了22个月。卧病期间,她优雅安宁,沉静地面对病痛和死亡。一次下腔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后,医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轻轻吐出一个字:痛。只有眼角偶尔闪现的泪珠, 了她的苦楚。
坐上轮椅的母亲坚持读报、读书,读着读着,便歪头睡着了。2004年春天,母亲决定抄写《心经》。她叫我们扶她坐到可以望见窗外绿林的书桌前,用右手抬起左手,压到宣纸上,然后右手执笔蘸墨书写。
手颤得厉害,悬在纸上良久才能落笔写出一个笔画,用尽心力才能完成一个字,十几分钟便颓然搁笔。有些日子,母亲起不了床,手指从被褥里伸出来,在空中 画字。只要能够起身,母亲必定执意坐到桌前。我们兄弟工作完毕回家,总先检视案上的宣纸,发现经文未续,便知母亲情况不好;读到工整的字迹,就欢欣鼓舞。然而,母亲终于无法再坐到窗前了。
那年秋天,母亲安详往生。我把她的书法框裱起来,日日端详,如见母亲。记起那窗前的春光,记起她的辛苦、她的奋斗和坚持。
《心经》未了,横轴留白,仿佛在印证“诸法空相”。那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后教诲。
15.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心全意 泄露 颤抖 B.一心一意 泄露 颤动
C.一心一意 流露 颤抖 D.全心全意 流露 颤动
17.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8.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次下腔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后,医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轻轻吐出一个字:痛。
19.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中的“心经”包含哪两层含义。
五、填空题
20.填空。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⑴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 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C
6.B
7.D
8.(1)示例:漫画说明了勇于创新创业,便可以大展身手。
(2)示例:话身边创新达人 讲名人创业故事
9.【例文】想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并非易事,即使留下痕迹也有好有坏。人留下好的痕迹,有益于国家、民族,可推进社会文明与历史进步,多多益善,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会记下浓重笔墨。反之,若留下坏的痕迹,危害社会,祸乱国家,荼毒民众,阻挡历史前进,也会被人唾骂千古,遗臭万年。对普通人来说,能力有限,留下的痕迹也是轻描淡写,但是只要力到处常行好事,力不到处常存好心,努力工作学习,尽力而为就行。万万不要因为想留痕迹而做出格的事。
10.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11.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12.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3.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14.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但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须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5.①内地旅行;②抗争病魔;③抄写《心经》。
16.A
17.母亲是一个勤俭、开朗、勇敢、坚强的人。
18.“轻轻”在这里写出母亲尽量显出轻松的样子,细腻地刻画出母亲坚强与病魔抗争的精神。
19.表层含义:指母亲抄写的《心经》;深层含义:指母亲的高尚品质。
20.闻一多 闻家骅 新月
21.这句话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賦予自信与平和以人的情态 与动作,化虚为实,使语句生动形象。 这句话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适宜奥林匹克生存的良好时代喻为中午时分,将 奥林匹克精神的收获喻为金黄的麦穗,使语句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