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07: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文从顺字
写 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借文字传达出的意思或情境与读者读后的感受完全一致;
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什么叫文从字顺?
写作指导
1.文字通顺畅达。
①“通顺”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上。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时遵循这些规律,文章就能写得通畅。
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整体感知
②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写作指导
2.意思连贯。
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整体感知
3.把握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用这些语汇描绘事物时,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就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整体感知
4.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上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别扭。将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整体感知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到“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思考: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
整体感知
①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还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整体感知
作文完篇后,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看有没有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地方;二是请别人来读,自己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查语汇的搭配、词性,语法的结构、语序等。
②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
整体感知
③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仅要注意使用得正确,而且要注意使用得规范。
整体感知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比如:“三个学校领导”就有歧义,就不好。
其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前后句子在意义上要有比较明确的关联,文意的承接转折要合乎事理,让人容易理解。下笔前,最好先有个提纲或打好腹稿:下笔时,应当一气呵成,避免断断续续:叙述的人称或角度也不要随意变来变去,以免令人感到混乱。
第三,写完以后要自己读一读,或请别人来读一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就应修改。语微款
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在写景片断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文题展示
写作指导
思路指导
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1.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心情不同,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你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便不合适。因而,景物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写作指导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特征,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特点,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给读者水到渠成的感觉。千万不能牵强附会,给景物强加一些生硬的情感,空洞地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
范文点评
家乡的春天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历代文人有过不少赞美春天的文章,他们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我,虽未见过他们笔下的美景,却能领略身边小城春天的气息。我所居住的县城虽小,景色却也独特。当朱自清先生《春》中的东风同样吹向小城时,春天的脚步也就近了,我们全家会选择这个时候一起去城郊散步,一起迎接春天。城郊真是个好地方,那里有大片大片的田野,有成百上千棵柳树、桃树和杏树。它们隐隐约约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后,都在悄悄地使劲呢!远远望去,已朦朦胧胧有了“桃红柳绿”的迹象:桃树、杏树的枝丫已泛出了红褐色,柳树的枝条已透出了淡青色。
范文点评
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里,它们成了城郊特有的一道风景,清新,淡雅。东风一吹,便让小城醉在春意里了。
偶尔,天空中也会聚起浓浓的云,为人们下一场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看吧,那浙淅沥沥的春雨正一丝丝在春风中斜斜地织着,在领着我们走进春天的卷首。雨后的城郊,景色就更上一层楼了,桃树、杏树上都挤满了花苞。这时你再去田野上就可以尽情地玩了!说不定还能找到几个新长出来的蘑菇呢!城郊的早春虽没有词人笔下的花团锦簇,没有词人笔下的花谢花飞,但这一切刚萌芽、刚打芭的气息,已足以让小城的人们充满希望了;这一切刚刚开始的生机,似在引领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向着更高的理想扬帆起航!
本文思路清晰,构思精巧,抓住早春特有的景象,以生动优美的文笔,抒写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线索分明,结构安排合理言之有序,详略得当,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合作探究
点 评
写 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