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习题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民族结与祖国统一 单元习题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22:34:42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01
知识梳理
02
图述历史
03
课堂精练
04
课堂探究
05
达标训练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
政治制度
统一
少数民族
自治权
内蒙古
新疆
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
共同繁荣
民主改革
社会主义
经济
文化
西部
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
(3)近代以来,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4)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可以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2.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图述历史
如图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______年确立,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1949
共同繁荣
课堂精练
(  ) 1. (2021·湖南)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实行
A. 联邦共和国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一国两制” D. 独立国家联合体
B
(  ) 2.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A. 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
B. 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C. 走社会主义道路
D. 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
D
(  ) 3.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的是
A.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
(  ) 4. (2021·海南)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A. 经济建设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发展 D. 文旅开发
B
(  )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体现民族平等  ②体现民族团结 
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维护祖国统一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D
课堂探究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去考察工作时说:“中国共产党关心各民族的发展建设,全国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工作会议以来,在中央大力支持、发达地区无私支援、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努力下,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
——摘编自新华社2016年10月9日电
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什么制度给了民族地区发展的保证?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参考答案: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示例】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比例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4.7%,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8.49%。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各民族共同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材料可知,少数民族代表的占有率远高于其人口占有率,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和扶持,扶持重视少数民族正是民族平等的体现,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数据体现的精神。故选A。
达标训练
(  ) 1. 在右图文字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
C
(  ) 2. 西藏解放70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200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保持不少于10亿元。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A. 加强各民族团结 B. 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 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C
(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这些措施说明
A. 国家对少数民族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B. 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C.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 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所有事务都完全由本民族作主
C.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D. 民族自治区域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B
(  )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 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C. 实施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
D.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B
(  ) 6. 在每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身着本民族的特色服装,总是能够吸引到大家的目光。这说明我国在民族关系上坚持的原则是
A. 民族区域自治
B. 民族团结
C. 共同繁荣
D. 民族平等
D
(  ) 7. (2021·浙江)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 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 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 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 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A
(  ) 8. (改编)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B
(  ) 9. 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A. 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 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
(  ) 10. (2021·山东)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它的修建属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C. 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D. 精准扶贫的成就
C
(  ) 11. (2021·山东)如图所示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通车;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条铁路
A.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B. 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C. 分期建成,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 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C
(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C.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C
(  ) 13. 列宁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一说法可用于解释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经济特区制度
B
(  ) 14. 2019年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马正山对记者说:“去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他的话主要体现了民族地区
A. 已完全摆脱贫困 B. 正在进行民主改革
C. 迈进了社会主义 D. 正在繁荣发展
D
(  ) 15. (2021·广东)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A. 确保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 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 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C
16. (改编)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强国富民之本,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9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果断平叛,并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被解放了的百万农奴迸发出无比的生产热情。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此后,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2015年底,西藏自治区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 026.39亿元,增长11%,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网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实行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体现在政治制度层面就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我们党采取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的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张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述要》
材料三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西部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大的潜力,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江泽民
(1)2022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原因。
71周年。
原因:西藏获得和平解放;平叛;进行民主改革(或废除农奴制);西藏人民的努力(或西藏人民的生产热情);建立西藏自治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在政治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优势?
具体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势:既保证了国家的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3)材料三中提到“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通常被称为“什么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说明什么问题?
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40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01
知识梳理
02
图述历史
03
课堂精练
04
课堂探究
05
达标训练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知识梳理
海峡两岸的交往
解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隔绝
“三不”
两岸关系
海峡交流
海峡两岸关系
九二共识
一个中国
空运直航
海运直航
邮政合作
马英九
1.“九二共识”:
1992年 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认识。其
核心内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和平交流的政治基础,促进了海峡两岸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交流态势。
2. 用史实论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2)明朝时,郑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3)清朝时,康熙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清末设台湾省。(4)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5)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大陆与台湾再度分离。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图述历史
1. 图1: _______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_______同胞书》,促进两岸关系的缓和。
2. 图2:1992年汪辜会谈。
3. 图3: _______与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1979
台湾
习近平
课堂精练
(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道:“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 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
(  ) 2.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 ④⑤①③② B. ④⑤③②① C. ⑤④①②③ D. ⑤④③①②
C
(  ) 3.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这是给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 促成了“一国两制” B. 消除了两岸隔阂
C. 发展了“九二共识” D. 彰显了民族亲情
D
(  ) 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 实现直接“三通”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  ) 5.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 武力解决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国共合作 D. 民族区域自治
B
课堂探究
材料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台湾同胞的“乡愁”问题,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当前我国应该如何加速解决台湾同胞的“乡愁”问题?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参考答案:
原则: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或“九二共识”)。
解决方法:增强两岸的政治对话、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开放民间自由来往等。
【示例】(2018·广东)如表,这些措施( )
A. 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 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 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 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要学习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进行解题的方法。题干描述“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中的这些措施方便台胞来往大陆,有利于双方的互动和互访,改善两岸关系。故选A。
达标训练
(  ) 1.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 两岸“三通”的实现
A
(  ) 2. 1988年1月21日,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抵达北京,在八达岭长城上,他们欢呼“到家了”。此时他们“离家”长达
A. 38年 B. 39年
C. 43年 D. 93年
B
(  ) 3. (改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 B. 一个中国
C. 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 “一国两制”
B
(  ) 4.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第二年,双方成功举行了“汪辜会谈”。这表明
A. 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B. 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C. “台独”基础被铲除 D. “一国两制”被两岸认同
B
(  ) 5. 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 坚持“一中一台”的原则
B.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 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 两岸领导人定期会面
B
(  ) 6. 1949年以来两岸关系经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87年的完全对立阶段;1987年到1994年的开始对话、部分交流、单方面开放阶段;1995年至今的和平发展与反“台独”阶段。以下事件属于第三历史阶段的是
A. 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
B. 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C. 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海峡两岸达成“三通”协议
D
(  ) 7.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下面对这段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B.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外交自主权
C.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D. 统一后的台湾实行原有的社会制度
B
(  ) 8. 右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探究学习卡片。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
B. 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
C.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
D. 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B
(  ) 9. 据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不得民心,民意支持率已经不足30%。这一事实说明
A. 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B. “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基础
C. 美国干涉了两岸关系 D. “一国两制”在台湾已经深获认同
B
(  ) 10. 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祖国统一 B. 外交成就
C. 军队建设 D. 民族团结
A
(  ) 11. 图片是历史的有效载体,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也反映出历史的脉动。下边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是祖国统一
A. 进程的变化
B. 方式的变化
C. 决心的变化
D. 条件的变化
B
(  ) 12. 下列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
③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④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C
(  ) 13.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 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B. “台湾特别行政区”得到台胞普遍认同
C. 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 港澳回归奠定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础
A
(  ) 14. 针对台湾赖清德的“台独”行为,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于2018年4月2日点名批评道:“(他)狂妄挑战两岸关系现状,严重挑衅两岸主流民意,危害台海和平稳定,危害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自不量力。”这说明
①岛内“台独”势力是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障碍
②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③和平统一前提不复存在 ④“台独”不利于两岸和平发展,危害两岸同胞的利益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D
(  ) 15. 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拥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 中国已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已经成为中美共识
B
16. 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历代中国人的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社论
发表时间
内容摘要
1981年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提出,紧迫任务之一是国家统一,现在这一任务还未完全实现。”
1991年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为了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计前嫌,提出并积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使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1年 “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
2011年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材料二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
第三条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三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的谈话 (2015年5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共同主张: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努力:颁布《告台湾同跑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根本目的。
性质: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
根本目的:反对“台独”和分裂,维护台湾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根据材料三,归纳习近平的谈话所表达的意愿。
两岸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奋斗促进民族复兴。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从90多年来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至少写出两点)
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共38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01
知识梳理
02
图述历史
03
课堂精练
04
课堂探究
05
达标训练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知识梳理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统一
邓小平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
1997
香港特别行政区
1999
国耻
祖国统一
1.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 香港、澳门得以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1)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是香港、澳门回归的前提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到20世纪90年代,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3)党和政府不断努力的谈判是回归的基础。我国政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谈判。(4)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提供了法律依据。(5)全国人民的期盼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群众基础。
启示:要增强综合国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强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就没有祖国的富强昌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图述历史
1. 图1:1984年,_________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_________问题进行谈判。
2. 图2: ______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举行,标志着_______在香港的_________统治结束,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邓小平
香港
1997
英国
殖民
3. 图3:_______年12月20日,_______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 _______回到了祖国怀抱。
4. 图4: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5. 图5: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1999
中葡
澳门
课堂精练
(  ) 1. 赵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A. “一国两制”
B. 国共合作
C. 和平共处
D. 统一战线
A
(  ) 2. 下列对“一国两制”构想理解不恰当的是
A. 邓小平首先提出
B.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 针对澳门问题提出
D. 成功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C
(  ) 3. (改编)据统计,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海外,到2007年,从海外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改革开放的深入 B. “一国两制”的保障
C.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投资环境的优化
B
(  ) 4. (改编)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如下历史年代尺。图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A. 澳门回归
B. 抗日战争
C. 改革开放
D. 香港回归
D
(  ) 5. (2021·湖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时机成熟”主要是指
A. 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B. “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 中国在政治上完全独立自主
C
课堂探究
材料 按照1984年12月19日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6月30日午夜将香港、九龙和新界归还给中国。这一时刻标志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终结,也标志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随着1961年葡属果阿(Goa)回归印度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国,始于五百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代的欧洲向非西方世界扩张,从此就结束了。今天,亚洲没有一块地方依旧处于外国势力统治之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政府为什么能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参考答案: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依据国际法律法规合理合法等。
【示例】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达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在香港回归前,西方国家不相信中国能保持香港的繁荣,担忧香港回归后的前途。香港回归十年后,由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香港经济持续发展,所以西方国家重新评价香港。故选B。
达标训练
(  ) 1. (2021·湖北)改革开放以后,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
A.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C. 兴办经济特区的主张 D. 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
A
(  ) 2.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出发点是
A. 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 维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C. 港澳台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只能用“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
D. 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A
(  ) 3. (原创)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的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这说明香港的实质问题是
A. 主权的归属问题 B. 回归的时间问题
C. 回归的方式问题 D. 香港回归后的管理问题
A
(  ) 4. (2021·湖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表明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是
A. 科技进步 B. 民族团结
C. 巩固国防 D. 祖国统一
D
(  ) 5. (2021·广东)某同学在利用历史笔记复习时看到下列内容。该同学复习的内容可能是
A. 社会生活的变迁
B.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B
(  ) 6. (2021·湖南)1997年6月30日,101岁的胡家芝老太太在南京参加庆香港回归活动时说:“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国家兴盛,是老百姓的福气啊!”对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C. 人民的殷切期盼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
(  ) 7. (2021·湖南)2020年11月25日,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有港媒注意到,林郑月娥首次佩戴了一枚有着国旗和区旗图案的徽章。这体现了
A. “一国两制”
B. 港人治港
C. 勤政务实
D. 高度自治
A
(  ) 8. 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A. 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B. 都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
C. 都是性质相同的政治经济自治区
D. 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
(  ) 9. (2021·广西)1984年,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指出:“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
A. “一国两制”是仅就香港问题提出的
B . “一国两制”吸收了历史上的成功经验
C . “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D. 香港的稳定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
C
(  ) 10. 邓小平说,“一国两制”之所以能够行得通,“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可见,香港、澳门回归从根本上得益于
A. “一国两制”适合国情 B. 澳门同胞回归心切
C.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 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
C
(  ) 11. 英国前外交大臣回忆道:“英中谈判……对某些用词,英文与中文如何表达是一个难点。比如,邓小平提出的虽然只是4个字,但联合声明中用了几千字的篇幅进行诠释。”这里的“4个字”应当是
A. 对外开放 B. 对内改革
C. “一国两制” D. 澳门回归
C
(  ) 12. 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
A.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 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 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 标志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B
(  ) 13. (2021·北京)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据此制定的法律明确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这项宪法规定
A. 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 标志着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形成
C. 说明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D. 为“一国两制”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D
(  ) 14. 比较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关于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比较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三个区域都是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而设置的
B. 这三个区域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拥有自治权
C.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只在于经济方面
D. 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会制度
A
(  ) 15. (2021·山东)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D.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D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20年前的今天,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成了“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
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英国的外交谈判。
材料二 正如侮辱国旗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都是护旗手”成为网传热帖,全国人民都是香港警队止暴制乱的坚强后盾。中央政府坚决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警方严正执法、特区有关部门和司法机构依法惩治暴力犯罪分子、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的行动。相信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香港同胞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人民日报》评论《爱国爱港是香港社会主流》
(2)根据材料二,谈谈怎样才能实现香港持续繁荣稳定。
依靠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爱国爱港人士捍卫香港法治和社会秩序;坚决反对境外势力干涉香港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