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习题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习题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4 22:38:57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01
知识梳理
02
图述历史
03
课堂精练
04
课堂探究
05
达标训练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知识梳理
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调
丰富多彩
单一
营养均衡
绿色
拥挤
地铁
私家汽车
休闲娱乐

世界前列
民航大国
全球第一
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一系列惠民政策等。
(3)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4)科技的进步。
图述历史
1. 图1: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色彩和式样_______。
2. 图2: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展现_______ 。
3. 图3:美丽乡村。
单调
个性
4. 图4:中国的居民小区。
5. 图5:昔日的“自行车王国”。
6. 图6:“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排成长龙的私家小汽车,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后________事业的快速发展。
交通
课堂精练
(  ) 1. 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A. 经济快速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
C. 社会保障提高 D. 饮食结构优化
A
时 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  ) 2. 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的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几乎清一色地穿着灰、蓝、军绿色的服装,于是有了“蓝蚂蚁”“灰蚂蚁”的形容。80年代,人们一直被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促进时尚意识苏醒萌芽的原因是
A. 改革开放 B. 三大改造
C. 香港回归 D. 中美建交
A
(  ) 3. 1978年,我国很少有家庭拥有家用汽车和摩托车;2007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达到6.06辆,农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达到48.52辆。我国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从1986年的2.5台增长到2007年的10.2台。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A. 城市建设发展 B. 思维方式改变
C. 传统观念更新 D. 生活水平提高
D
(  ) 4. 王伟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 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 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 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C
(  ) 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出现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②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
③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A
课堂探究
材料 20 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中国铁路坚持自主创新,系统掌握了时速250公里和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速度等级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按照国务院制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4. 6万公里,覆盖大约99%的20万人口及以上城市。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大约3. 9万公里,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美好蓝图的实现。
——“学习强国”2020年两会专题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的原因。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参考答案:
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国家制度保障);技术上不断创新等。
【示例】下图是 1978—2018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可以说明(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B. 政策的连续性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C. 国民经济全面调整任务完成 D.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所给的表格中,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是持续增长的。可以利用1978年这个特殊年份排除干扰项。A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才提出来的;C 项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发生在 1965 年;D 项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材料里没有体现。故选B。
达标训练
(  ) 1. 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 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A. 1956年 B. 1978年
C. 1984年 D. 1996年
D
(  ) 2.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了
A. 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 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 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 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B
(  ) 3.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以下属于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的吃饭情况的是
A. 食物匮乏单调 B.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C. 野菜充饥 D. 重大节庆才“下馆子”
B
(  ) 4. 妈妈要小红去商店买布,小红不小心把布票弄丢了,这下布买不成了,小红的新衣服也穿不了了,小红急得直哭。你认为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
A. 20世纪初期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C. 20世纪90年代 D. 21世纪初
B
(  ) 5.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至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D
(  ) 6. 1972年,有一位外国人来到中国,那么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 许多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B. 人们用来招待他的主食是玉米饭
C. 大街上的服装像“灰蓝色的海洋”
D. 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A
(  ) 7.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票证时代”。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的根本原因是
A. 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 防止人口大规模的流动
C. 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 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C
(  ) 8. 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 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 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 服饰品位不断提高 D. 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A
(  ) 9.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A. 消费习惯
B. 互联网普及
C. 经济发展
D. 智能手机使用
C
(  ) 10. 中国的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是
A. 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果
B. 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
C. 中国科技进步的结果
D. 中国人民生活巨变的结果
B
(  ) 11. 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展现。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 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
B. 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
C. 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
D. 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
D
(  ) 12. 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A.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D
(  ) 13. 口述史是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特定问题获取第一手口述资料,然后经过筛选、比照、分析和辨伪,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它更适合研究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历史。”根据以上表述,你认为下面最适合应用口述史研究的一项是
A. 改善中美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
B.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C. 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
D. “两弹一星”研究的方方面面
B
(  ) 14.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
A. “一带一路”改变了人们生活
B.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 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D. 外国青年羡慕中国人生活方式
C
(  ) 15. (2021·江西)下图反映了
A. 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 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 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 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C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到物品。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布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如今,票证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走进商店、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
——摘编自《百年中国》
材料二 如表所示。
材料三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关于电视机产量的数据制作下表(单位:万台)。
年 份 1979 1982 1985 1988 1992 1996 2001 2004
电视机 132.85 592.01 1 667.66 2 505.07 2 867.82 3 541.81 4 093.70 7 431.83
其中彩电 0.95 28.81 435.28 1 037.66 1 333.08 2 537.60 4 093.70 7 431.83
(1)材料一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凭借票证购买物品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不得不按计划加以控制和分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5年后中国城镇居民拥有电器数量呈现的趋势。
逐年增加,渐趋平缓。
(3)通过分析材料三的数据,你能够发现哪些问题?(两个以上)
①电视机产量不断增加;②彩电需求不断增加;③黑白电视机退出消费舞台。
(4)以上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思想观念的改变;科技的进步。(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共40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01
知识梳理
02
图述历史
03
课堂精练
04
课堂探究
05
达标训练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梳理
科技文化成就
原子弹
氢弹
导弹核武器
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
核垄断
国防实力
国际地位
飞天之旅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籼型
特等发明奖
杂交水稻之父
饥饿
屠呦呦
诺贝尔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莫言
1. 中国为什么要研究核武器?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接连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作战时,美国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西方大国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能力。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加强国防,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我国政府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2.“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导弹。所以,后来“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图述历史
1. 图1:1964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
2. 图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原子弹
东方红一号

3. 图3:________成功培育出________________ ,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4. 图4: ___________率团队发现了抵抗疟疾的____________,获得2015年__________生理学或医学奖。
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
青蒿素
诺贝尔
课堂精练
(  ) 1. (改编)“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A.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标志着我国掌握了空间技术
C. 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
D.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A
(  ) 2.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图片中完成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A. 杨利伟 B. 翟志刚
C. 刘洋
D. 景海鹏
B
(  ) 3.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B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林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下列科技成就开我国卫星成功发射先河的是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六号
A
(  ) 4.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句颁奖词称赞的是下列哪一人物
A. 袁隆平 B. 屠呦呦
C. 邓稼先 D. 钱学森
B
(  ) 5. (2021·广东)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 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A. 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 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C
课堂探究
材料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中的科技成就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哪些新兴工业的产生密切相关?这些科技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初步答案:                                  
老师点拨,参考答案:
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作用: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
【示例】“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 战略核潜艇 B. 人造地球卫星 C. 长征运载火箭 D. 原子弹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题干中的1959年的“五年之后”是1964年,“升起的蘑菇云”是原子弹爆炸的特征。通过时间和特征可以判断是原子弹。故选D。
达标训练
(  ) 1. (2020·广东)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A
(  ) 2. (2021·安徽)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A. 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 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A
(  ) 3. 下表是一份新中国模范人物的简历。据此判断,他的姓名应是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屠呦呦
B
(  ) 4.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事业再传捷报。1999年11月,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
A.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 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B
(  ) 5. 如表是某班制作的“云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A. 核能利用
B. 走向太空
C. 大国外交
D. 军队改革
B
(  ) 6. 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疾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就是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
A. 屠呦呦
B. 莫言
C. 袁隆平
D. 李兰娟
A
(  ) 7.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去;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来”的是
A. 歼-5型歼击机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D
(  ) 8. (2021·湖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不幸去世,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将是对袁老最深切的怀念。下列选项与袁隆平相符的是
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④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⑤获得“两弹元勋”荣誉称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C
(  ) 9. (改编)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文化繁荣,1956年毛泽东提出
A. 八字方针 B. “两个凡是” C. “九二共识” D. “双百”方针
D
(  )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 贾平凹 B. 莫言
C. 屠呦呦 D. 路遥
B
(  ) 11. 1970年4月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文发表的背景是我国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 D. 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B
(  ) 12.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A. 电影作品《邓稼先》 B. 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C. 《中外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D. 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B
(  ) 13. 右图是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总结的史实摘要。你认为图中内容的共同影响应该是
A. 加强了中国对外交往
B. 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C. 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D.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
(  ) 14. 历史评价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作用、意义等的认识。以下各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发现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中医药古典文献
B. 青蒿素类药物将重症疟疾的死亡率降低了1/3
C. 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D.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
(  ) 15. 运用如图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A. 农业技术的发展
B. 医药事业的进步
C. 思想文化的繁荣
D. 政治制度的演变
A
16. 科技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1月,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很短时间内,国家集中和调动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资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技硕果。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技强国》
材料二 (1996年)中国的导弹试验,虽说是精密而准确,但却暴露出其军事技术还停留在七十年代而未达九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很难把中国说成是一种“威胁”。尽管中国的防卫力量很强大,但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也只能算是二流的军事强国。不过,忽视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是不明智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当屠呦呦团队面临研究困境时,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出原创性成果。由于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白剑峰《原创性发挥优势,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等
材料四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科技硕果?
党和政府的重视;科学工作者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前中国的军事技术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的科技成就。
状况:还停留在七十年代而未达九十年代的水平。
成就: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发射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医药领域产生青蒿素这一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途径。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什么?
途径: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
原因: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至少写两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推动科技的进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