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第六单元
21 小石潭记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为坻( ) 为嵁( ) 为屿( ) 俶尔( ) 龚古( )
悄怆( ) 佁然( ) 翕忽( ) 差互( ) 翠蔓( ) 隶而( )
解析:设置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陌生字和容易写错的字,特别是“坻”读chí;佁然在字形偏旁和读音上,记忆要准确。
答案:huáng chí kān yǔ chù gōng chuàng yǐ xī cī wàn lì
2.下面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水尤清洌 B.蒙络摇缀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怨己
解析:A项应写为清冽;C项应写为恕己。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心乐之(快乐) ③水尤清冽(水清)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空空的)(依托)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相互交错) ⑥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⑦乃记之而去(代,这件事)(离开) ⑧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
A.①③⑤ B.②④ C.⑤⑥⑧ D.②⑤⑦
解析:②心乐之:是文言中的意动用法,感到快乐的意思。④皆若空游:空的含义是悬空,凭空的意思。
答案:B
4.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为___________之首。
解析:本题强调对于柳宗元这个人物的了解,涉及名字、时期、成就与评价等方面。
答案: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卷/石底以出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似/与游者相乐 D.水尤/清冽
解析:A项中的停顿应放在“卷石底”之后,构成主谓之间的停顿。C项中的停顿应放在“似与”的后面,是动宾之间的停顿。D项中的停顿应放在“水”之后,是主谓之间的停顿。
答案:B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解析:字的音、形、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把握其中的哪个内容,都是相关的。完成本题时,一定要利用工具书,做到读音、字形准确无误。
答案:dǐ 抵制 chí 为坻 zhàn湛蓝 kān为嵁 yǐ 佁然 yí 怡然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清 B.环 C.下 D.寒
解析:本题涉及的是词语的语境含义。A项中的“过清”是凄清,清冷的意思;“回清”是清澈、清透的意思。B项中的“佩环”是环形的装饰物;“环堵”是围绕、环绕的意思。D项中的“寒骨”是使骨头都感到寒冷的意思;“林寒”是林子中寒冷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解析:B项中“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多种,如:可以,可能……这里的用法是做“大约”讲。
答案:B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一段话中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回答所谓的“表达作用”可以根据句子的具体内容,从表现的是什么或表达了什么两个角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斗折蛇行”形象地描写出潭水流出,形成的小溪曲曲折折,若隐若现的样子。作者准确地写出了自己所见景物的特点。
快乐时光
补偿诊费
牙科大夫拔下小孩的一颗牙,索费五十卢比。
孩子的母亲吃惊地问:“大夫,您不是说好了只收十个卢比吗?”
“是的,夫人。可是您孩子的叫喊声吓跑了我的四个病人。”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如鸣佩环( )
(2)伐竹取道(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4)佁然不动( )
(5)俶尔远逝( )
(6)往来翕忽( )
解析:本题涉及的词语多是不常用的,突出了对陌生词语的巩固记忆。
答案:(1)碰撞发出的声音
(2)开辟
(3)大约
(4)愣住的样子
(5)忽然
(6)轻快敏捷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时的字字对译,直译出语句的含意,而不是意译。
参考答案:(1)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3.这两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解析:本题要求对课文有整体感知,从写了什么入手来理解课文的内容,清楚地理解记忆课文的全貌。
参考答案:写了潭及其周围的树、水中的鱼。竹茂树阴,水清鱼活。
4.文中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写的对象作为基点,引导大家对写法及其作用的进一步认识理解。
参考答案: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及前谛视( )
(2)此其所以异也( )
(3)或远立而濡其首( )
(4)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
解析:解释词语与翻译句子是紧密相连的,词语脱离了语句,就词解词是无法完成这道题的,要将词语放在语句中,根据句子的语言环境来加以解释。
参考答案:(1)仔细看
(2)……的原因
(3)沾湿
(4)……的样子
6.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短文的内容而设置的,建议利用翻译的语句来确定自己选择的原句是否回答了问题。
参考答案:(1)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
(2)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7.“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说出修辞方法不难,但难在解说好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只记住了某种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是不能够准确回答问题的,一定要将这种修辞方法与语句结合起来,看看对语句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也就是比喻、排比描写的对象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8.找出文中动静相间的语句,学着赏析这些语句。
解析:赏析语句可以从语句的写法上、语句的表达作用上来展开。
参考答案:“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石梁喧,龙湫静”的形式比较整齐,四字、三字相呼应。看不到水,却感觉得到水的蒸腾、飘动,阳光下有色无声,使整个环境有动有静。写出了石梁、龙湫雄壮、喧腾的特点。
深层探究
9.柳宗元被贬官后,面对清幽景致竟产生了“其境过清”“凄神寒骨”的感受,足见自然环境对人的心情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明媚的阳光,鲜花绿地,平静浩瀚的大海……可以使人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使人充满活力,使人增强了力量和勇气,反之,亦然。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请说说你在这方面的经历与感受。
解析:从课文中引发思考,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读出景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略
中考链接
10.(经典回放)“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汉字汉语和中国古代的许多作品中出现得十分频繁。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笼”“珑”这些例字后,再写出以“龙”为偏旁的汉字4个。
答:笼、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望子成龙”“龙马精神”两个成语后,再写出含有“龙”字的成语4个。
答:望子成龙、龙马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介绍名著《西游记》里与“龙”有关的一个故事。(不超过50字。)
答案:(1)拢 咙 陇 胧
(2)略
(3)如《哪吒闹海》《东海龙王》《小白龙》等故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