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科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25*2=50分)
1.汉代“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避畏之,莫敢与牾。咸曰: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这主要说明在行政制度上
A.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地缘关系没有完全取代血缘关系
C.郡吏长官出自豪族大家 D.郡守享有二千石的俸禄
2.“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3.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两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界定 B.立法的完整性 C.立法的出发点 D.打击犯罪的效果
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较好地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D.突出了臣下的作用削弱了君权
5.黄宗羲说:“用一人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 ②设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B.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都是三权分立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D.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7.现代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他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不受任何牵制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8.公民权对于雅典人来说比生命都更加重要。一个人如果有巨额的财富和出身于名门世家,而不享有公民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公民
A.政治地位提高,不受法律约束
B.享有被选举权,担任城邦的任何官职
C.参与司法审判,不受年龄限制
D.出席公民大会,参与国家事务决策
10.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11.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障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12.有人认为:“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度。”以下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B.议会没有实权,议员是俯首听命的“绵羊脑袋”
C.帝国宪法没有规定议会拥有立法权
D.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宰相执行政府决策
13.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 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14.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取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5.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16.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17.《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18.《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1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0.“回顾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围绕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下列各项,不能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B.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
C.198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23.“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24.2003年,美国在未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攻打主权国家伊拉克,遭到包括俄、德、法等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反对。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
A.“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B.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联合国维护和平的作用加强 D.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二、材料题
26.(29分)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便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材料五 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6分)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法制是怎样完善和发展的?(8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回答,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对后世有何影响?(7分)
(5)材料五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例加以说明。(4分)
27.(21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6分)?
高一文科2月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卷
一、选择题(25*2=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题(50分)
26(1)
(2)
(3)
(4)
(5)
27
(1)
(2)
(3)
高一文科2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25*2=5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B D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D A B B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B C
26. (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4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法可依”的法治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加强全面立法,制定多部法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4分)
(4)罗马人先后形成了习惯法、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3分)对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4分)
(5)引进外国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君主立宪没有成功。(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民主共和没有成功)(4分)
27(21分)
(1) 选官制度:察举制;品行和才能;九品中正制;门第。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9分)
(2) 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成为主流的正统思想;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6分)
(3)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观念;人才激励机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