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6 好的故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膝髁(guǒ) 蓑笠(suō) B.参差(cēn) 霓色(ní)
C.乌桕(jiù) 伽蓝(jiā) D.胭脂(yīn) 泼剌(cì)
2.读完课文《好的故事》,你会发现“好的故事”是指( )
A.美好的人、事、物 B.暖心感人的一件事
3.《好的故事》一文中“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下面不能体现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是( )
A.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B.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 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C.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4.关于《好的故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
B.通过对梦中“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C.《好的故事》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D.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说,《好的故事》文字精美,联想新颖,构思独特。
5.下面词语中与“一瞬间”意思不相近的是( )。
A.刹那间 B.顷刻间 C.霎时 D.一世纪
二、填空题
6.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水里的píng zǎo( )游鱼,一同dàng yàng( )。
2.我看到满山的枫叶像燃烧的火yàn( ),shùn( )间陶醉了。
3.小女孩瘦xuē( )的身子在风中发抖,一件接着一件错zōng( )复杂的事让她理不出头绪。
7.《好的故事》中“梦境”与“昏沉的夜”分别象征什么?请根据课文意思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三、语言表达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我就要凝视他们……。
仔细观察这两句话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我发现与现在标点符号规范用法不同的是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这句话中标点符号与现在的规范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本文用字与现在不同,句中的“________”相当于现在的句末语气词“________”。
9.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0.文中加点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____________,说明它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的____________心情。
12.画“﹏﹏”的句子运用了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事物,请你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子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练习。
小事才重要
吃饭了,我们打开电视,一个频道正在播放海鲜制作节目。
一个妇女正在为顾客表演凉拌生蟹。她先把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活蟹剁成小块,盛(shèng chéng)在大碗里,浇上海鲜酱油、米酒,再辅以芝麻、辣酱之类调料,然后直接下手在碗里翻腾着搅拌,最后用手抓起一小块,喂进顾客的嘴里。
我问旁边的韩国女孩雪子,生蟹为什么一定要下手去拌。雪子说,韩国的凉拌菜一般都讲究直接用手拌。韩国人认为手指本身有味道、有温度,不同的手拌出来的菜有不同的味道。切生鱼时,多由男性来切,因为生鱼对温度很(敏捷 敏感),过热就会失去鲜味,而男性的手温是低于女性的。
“那么,戴上薄手套不是更好吗?又卫生又隔温。”我问雪子。她说戴上手套的手,感觉是麻木的,切时心里没底,切出的鱼片肯定不(均匀 匀称)。这样想来,韩国的凉拌菜其实是融入了皮肤的暖意。一只手究竟有多么独特的气味可为菜肴增色,暂且放在一边不说,但是这种讲究的本身便是一种浪漫的文化。
饭后,雪子不小心把剩菜倒进了可回收的垃圾桶。这下可麻烦了,她干(gān gàn)脆把那只垃圾桶扣个底朝天,再从倒出的垃圾里一点儿一点儿往外拣剩菜。我知道,韩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推广垃圾分类成功的国家之一。
也许正因为都是小事,所以才重要。
15.用“√”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16.短文讲了哪几件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韩国人为什么切生鱼时多由男性切而且不戴手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有误。膝髁[xī kē]:膝盖。
B项正确。
C项有误。伽蓝[qié lán]: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指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来泛指佛寺。
D项有误。胭脂[yān zhi]:一种红色的化妆品,涂在两颊或嘴唇上。也用作国画的颜料。泼剌[pō là]: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故选B。
2.A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3.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辨析。
本题考查的是《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4.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正确答案即可。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A项中“一篇小说”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5.D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瞬间”“刹那间”“顷刻间”“霎时”都是形容时间非常短暂的词语,而“一世纪”则是一百年,可以形容时间非常久远。
6. 1.萍藻 荡漾 2.焰 瞬 3.削 综
【详解】
略
7.理想/美好的生活/向往的生活
现实/黑暗的现实等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好的故事》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文章中“梦境”象征理想/美好的生活/向往的生活等,“昏沉的夜”象征现实/黑暗的现实等。
8. 省略号 破折号 罢 吧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掌握及运用,对语气助词的掌握情况。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其作用。
答案为:省略号 破折号 罢 吧。
9. 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故事里的美景。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详解】
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答案为:1.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的手法,写出了鲁迅故事里的美景。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10.泥墙根一带
11. 拟人 悦耳 乐趣 快乐
12.“碧绿”是运用视觉来描写菜畦的可爱的,“光滑”是运用触觉来描写石井栏的,“高大、紫红、肥胖、轻捷”也是运用视觉来描写的,描写鸣蝉运用的是听觉。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写出了百草园动物、植物的特点。
13.不矛盾。作者最后一次见百草园已经相隔七八年的时间了,所以用“似乎”。而回忆起儿时快乐的时光,百草园又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
14.喜爱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词语的理解能力。找准关键词“这里”,联系文中的上下文,我们得知“这里”指:泥墙根一带。
11.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以及感悟句子的能力。拟人:是给予动植物或者无生命的物体人的动作。从“低唱”、“弹琴”我们得知是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动听,悦耳,从作者的用词方面,说明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乐趣,表现了作者高兴、快乐的心情。
12.
本题考查的是从多种感官分析句子的能力。做这道题要多读几遍句子,联想人的感官,找到答案。
人的感官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结合自身的感官,答案。“碧绿”是颜色,使用人的眼看到的,是视觉;“光滑”是物体表面给人的触感,是触觉;“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等这些词语是人看到某种物体时来形容的词语,是视觉;“鸣蝉”的叫声很明显是听觉。
作者运用人的多种感官,描写了百草园的动物与植物特点。
13.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句子中词语的运用能力。似乎:是好像,含有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十分肯定的意思。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并不矛盾,联系文章作者鲁迅最后一次见百草园已经相隔七八年的时间了,用“似乎”合适,而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时光,又历历在目,用“确凿”合适。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的分析能力。从作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回忆中,回忆了儿时欢快的时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
15.chéng 敏感 均匀 gān
16.韩国人凉拌菜用手拌、切生鱼多由男性且不戴手套、倒错垃圾再分拣好。
17.男性的手温低,戴上手套感觉麻木,切出的鱼片不均匀。
18.正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了好习惯。
19.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15.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四种:找中心句、要素、分层、课题扩充。三件事情取主舍次即为韩国人凉拌菜用手拌、切生鱼多由男性且不戴手套、倒错垃圾再分拣好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先到文章中找到切生鱼的位置,然后联系原句进行分析。韩国人认为手指本身有味道、有温度,不同的手拌出来的菜有不同的味道。切生鱼时,多由男性来切,男性的手温是低于女性的。概括下来即男性的手温低,戴上手套感觉麻木,切出的鱼片不均匀。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章中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恰恰是这些小事情,才养成了好的习惯。
19.本题是启示类题目,回答文章给我们的启示,首先要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示。作者通过写韩国人凉拌菜用手拌、切生鱼多由男性且不戴手套、倒错垃圾再分拣好这三件小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小事做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