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它们反映了我国( )
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A.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D.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2.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工业成就是( )
A.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主席
C.全国政协 D.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4.“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如下图所示会议的内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如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③完成了三大改造 ④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曾有上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上百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 )
A.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B.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C.完全继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
D.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保障
8.下表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 )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交通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到1957年底,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说明新中国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生产增长有限
C.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
D.轻工业生产高增长
10.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这一建筑成就完成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可分为①重工业、②农业、③轻工业、④交通运输业等生产部门。图中直接显示出的经济建设信息的有(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上图所示,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 )
A.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使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3.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 )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D.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完成后,起得了巨大成就。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工业的什么状况?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该计划要集中力量发展什么?
(2)列举“一五计划”取得的三个成就?你是怎么看待一五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下图。
(1)材料中的两次会议分别通过了哪两个重要文件 通过这两次会议,我国分别建立或形成了哪两种政治制度
(2)这两次会议在职能方面有什么内在联系
16.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介绍: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这是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代表参加的,协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事宜的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全国总工会、青年团、全国妇联、学联以及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等方面代表662。……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少数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并为新中国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制定了总原则。
(1)以上两幅图片同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图一所示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从图一文字介绍中划线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怎样的职能?
(3)图二所示会议确立了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我国的政治建设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 1953 年至 1957 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 产。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正确;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一五计划主要是针对国内工业落后局面,不是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排除B项;国企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
第一个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成了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B项正确,大庆油田建成投产是在1959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ACD项都不是一五计划成就,排除。故选B项。
3.A
【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故A项符合题意;国家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机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法治即法的统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我国1954年宪法成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A项正确;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题干“法治”的主旨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1953年开始三大改造,在1953年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例如,飞机、拖拉机等;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五四年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制定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团结;币面正反映了这些主题,故①②④符合题意。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③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于1953-1957年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B项正确;新中国于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A项;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排除C项;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题干“……曾有上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上百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制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听取人民的意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保障的信息,排除AD项;“完全继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中“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B项。
8.B
【详解】
依据材料表格部门和投资比例的数字可知,工业所占的比例是58.2%。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农轻重三业没有均衡发展,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题干中的“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时间,由此可知,题干中所给史实反映的我国工业的总产值大幅增长情况就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新中国增强了工业基础和实力,故C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表述错误,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增长有限、轻工业生产高增长,故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注意题干中史料所反映的大幅增长以及所涉及到的时间,准确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与时间。
10.B
【详解】
1953年开始建设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的成就,B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A
12.C
11.
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成就主要有:一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二铁路(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工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由此可见,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生产部门,①④正确,A项正确;图片中没有显示轻工业、农业的信息,且第一个五年计划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②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一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1957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项正确;这些成就主要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过渡”指的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底,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任务完成;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党在过渡时期的任务是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同时对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和“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1)工业水平低,基础溥弱,而且门类不全;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建成鞍山钢铁公司,南昌飞机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川藏等公路。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五”计划的完成,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5.(1)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直至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等,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体会议暂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职能;图二是:1954年第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6.(1)A
(2)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职能: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3)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影响: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
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是当时会议的现场照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2)
制度: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所示会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职能:由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少数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并为新中国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教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制定了总原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而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3)
机关:由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都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