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6:2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排除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成就有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在“内乱”的同时,仍然取得一些科技成就,如( )
A.青藏公路 B.青藏铁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说艰辛,往事回首,豪情迸发。青藏高原度日月,罗布泊里展才华。餐风雪,蘑菇云涌时,举世讶。挺脊梁,走天涯;铸核盾,创奇葩。星歌东方红,辉映华夏。百折不挠行万里,群英荟萃出大家。”词句中的“群英”是指
A.新中国开国元勋 B.镇守边陲的战士 C.艰苦创业的工人 D.“两弹一星”功臣
5.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从一人飞天到多人飞天,中国航天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就像周建平院士所说:今天的中国航天,已经实现了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的预言。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国历史上第一颗成功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是
A.“长征号” B.“神州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五号”
6.在一篇关于“两弹一星”元勋的介绍中,介绍说“他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成功。后固积劳成疾,身患癌症。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这段介绍的“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李四光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下列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B.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D.首次培育出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8.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对我国粮食供给和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袁隆平
9.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粉碎“四人帮”④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10.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艘飞船所载的航天员是
A.冯如 B.杨利伟 C.翟志刚 D.景海鹏
11.科学无国界,科学无时限。20世纪初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物理学家根据相对论,主持形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被誉为“两弹元勋”。这两位物理学家分别是( )
A.爱因斯坦和邓稼先 B.牛顿和邓稼先
C.爱因斯坦和钱学森 D.牛顿和钱学森
12.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仍取得的科研成果有( )。
A.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二、综合题
13.下列是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农业”为主题制作的展板,阅读后回答问题。
【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材料一 如下图
(1)请将上图中的生产工具,按照发明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其中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是哪一个?
材料二 《国语 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2)材料二说明,晋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判断此时是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
【水利工程的修建】
材料三 如下图
(3)写出上述水利工程的名称。依据材料概括它的功能。
【生产经验的积累】
材料四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所著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由于古代史书上没有留下这位农学家的传记,他的生卒年月、详细身世和经历,很难弄清。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农书”是指哪一著作?这部著作有何价值?
材料五 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袁隆平在北京被授予“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和材料五中的两位科学家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你怎么看待古今两位农学家的处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
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从国外购买飞机。
1954年6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成立。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58年7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成立。
1966年7月,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1970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2016年,中国空军出动自行研制的“轰--6K”飞机赴南海巡航。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东西。”
邓小平:“二炮在政治上要非常可靠。我们的核武器只是体现你有我也有,你要毁灭我们,你也要受点报复。”
习近平:“第二炮兵是我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防力量从建国初至今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总结我国国防力量增强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建立火箭军的作用主要是什么?
(4)针对目前的国际环境,谈一谈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应该怎么做?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人民政府于1950—1952年发放的土地证
(1)材料一中,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证得以颁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什么?此次土地改革的内容是
什么?
材料二: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育部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2)材料二指出党和政府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采取的原则是?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3)材料三中协议最早出现在何地?农村改革的成功,加快了城市改革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是什么?
材料四:“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4)材料四中的“此翁”的哪一项科研成果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魔稻”?
(5)2020年,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结合以上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图片“蘑菇云”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地区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故D符合题意;“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不会出现“蘑菇云”,故A不符合题意;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与图片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与图片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图,通过分析图片,认识图片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特有的“蘑菇云”,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1964年;②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在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在1967年;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1970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D
【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可知反映的内乱是指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是我国的一场内乱,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D项正确;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青藏公路通车,排除A项;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排除B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
题干引用的是一首词,其中“罗布泊”“蘑菇云”指原子弹试验成功,“东方红”指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因此,词句中的“群英”指的是“两弹一星”的功臣,D符合题意;ABC项人物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注意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5.C
【详解】
据所学知识,1970年我国用长征好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颗成功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C项正确;“长征”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号系列火箭,排除A项;“神州一号”“神舟五号”都是我国飞船系列,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两弹元勋”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因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B项正确;钱学森是中国火箭专家,参与组织和领导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排除A项;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排除C项;李四光是我国的地理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际农学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D项正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排除A项;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排除B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7年,正确的顺序为①④②③,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
故选:A。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天空,于10月16日上午6时安全返回地面,B符合题意;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师和飞行家,A排除;翟志刚、景海鹏是神舟七号的宇航员,CD排除。故选择B。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邓稼先根据相对论,主持形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被誉为“两弹元勋”,A项正确;牛顿提出经典力学,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 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文化大革命时间是1966-1976年,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项正确;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965年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AB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3.(1)ABDC;C
(2)牛耕春秋时期
(3)都江堰;功能:运输、灌溉、防旱、防洪。(至少写出两项)
(4)《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原因:刻苦钻研、注重实践、虚心向别人请教,吸取前人经验、勇于创新等。
看待:在古代树碑立传不以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为标准,而是看否能够有利于巩固帝王的统治,所以一些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就难以传名于后世。而今天,我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
排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制石器是原始人类从坚硬的石块上,用其他石块打下的石片或石核;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的聪明智慧;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C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夏商周是青铜时代,因此青铜铲是夏商周时期的文物;按照发明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DC。最先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代表最先进的是铁犁铧。
(2)
耕作方式,根据材料“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可知,材料大意为宗庙祭祀的祭品(当时叫“牺牲”,主要包括牛羊),现在为田间的劳力,这体现了牛耕的现象。历史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3)
名称,根据材料“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都江堰。功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长期发挥着运输、灌溉、防旱、防洪等方面的作用。
(4)
著作,根据材料“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因此材料中的“农书”指的是《齐民要术》。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5)
原因,根据材料“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中的科学家都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实践和刻苦钻研;根据材料“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等信息可知,两位科学家都强调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吸取前人经验,虚心请教别人,勇于创新。看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但由于古代封建王朝没有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些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就难以传名于后世,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对人类由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以树碑立传的方式纪念。
【点睛】
14.(1)变化:兵种越来越多、越全;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2)原因:科学家的辛勤付出;政府的重视。
(3)战略威慑(或自我防卫)
(4)注重科技强军;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材料可知,“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空军司令部成立”“第一支潜艇部队成立”“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成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成立”说明兵种越来越多、越全;歼-5型歼击机、第一艘核潜艇、自行研制的“轰--6K”说明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2)
根据材料可知,钱学森和邓稼先都是国防尖端科技领域的科学家,我国国防力量增强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付出,以身许国。国家成立火箭军说明政府的重视国防建设。
(3)
根据所学可知,“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东西。”说明我国建立火箭军的作用主要是战略威慑。
(4)
根据材料和当前实际可知,在国防建设方面应注重科技强军,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和作战能力;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等(言之有理即可)
15.(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自愿互利;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安徽凤阳小岗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籼型杂交水稻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政策导向;科研力量发展;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任答两点即可)
(1)
根据题干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证与此间进行的土地改革有关,此次土改的依据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内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说明合作化道路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根据所学可知,农业合作化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经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出自安徽凤阳小岗村;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
(4)
根据所学可知,被外国媒体誉为“东方魔稻”的是袁隆平研制的籼型杂交水稻,这一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5)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从建国后的一系列农业生产政策到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可知,我国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政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