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从下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2.“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它们经济独立的呼声。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实际上并没有解体 B.加盟共和国仅仅要求经济独立
C.加盟共和国通过经济独立寻求政治独立 D.经济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4.下图所示为某历史知识结构图。其中“?”处应填入
A.农奴制改革 B.苏联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6.1991年底,直接与苏联解体有关联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7.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变化 C.社会制度变化 D.消除了斯大林模式
8.“他最大的功绩在于瓦解了有着近70年历史的苏联,留下无节制的通货膨胀和大贫困”。“他”是
A.叶利钦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9.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北约东扩 D.华约解体
10.《俄国史》一书中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说明赫鲁晓夫
A.没有进行改革 B.没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C.最终成为苏联模式的拥护者 D.终结了苏联的经济改革
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12.“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据材料所知,赫鲁晓夫改革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
B.并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加速科技进步,推行“新政策”
D.实行加速经济改革方案
13.苏联时期,在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4.“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立
C.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D.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5.…… 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材料分析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原因 C.东欧剧变原因 D.苏联解体原因
二、综合题
16.信息一:
信息二: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的讲话。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信息三:《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一书中说道,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寇法西斯,保卫了无产阶级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自己”。
(1)请你写出图A中两位沙皇对俄国历史至关重要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各写1点即可)
(2)图 B这场起义也被称作什么革命 有何伟大历史意义(1点即可)
(3)请写出图 C战役名称 并回答扭转苏德战场形势,成为“二战”中转折点的战役名称
(4)发生于30年前图 D与信息二所示这一历史大事件对当时世界格局带来怎样重大影响 结合信息一、二、三,纵观前苏联古今历史,其诸次改革,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军事方面,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文化教育方面,推行文化教育, 派遣留学生;社会习俗方面,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材料二:法令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奴,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 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
材料三: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方面,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
材料四:法案规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材料五: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改革的内容?
(2)材料一和材料三所反映的改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
(3)材料四中的“法案”指的是什么? 这一法案是在哪次改革中颁布的?
(4)材料五反映的改革成为哪一重大事件的直接原因?
(5)本题信息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与1961~1965年相比,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进入8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A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苏联两个时间段商品经济的相关情况,无从得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B排除;当时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造成农业、轻工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依据题干数据可知1961~1965年间农业总产值的指标还高于工业总产值,因此无从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国民收入的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无从得出民众生活得到提高,D排除。故选A。
2.D
【详解】
依据题干“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它们经济独立的呼声。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大意是戈尔巴乔夫没有听加盟共和国经济独立的要求,波罗的海的诸国要求分离、完全、独立,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正确;苏联已经解体,A排除;由“除波罗的海诸国外……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反映了加盟国要求经济独立,还有分离、独立等,B排除;材料反映了加盟国在经济、政治方面都有独立要求,C排除。
3.D
【详解】
题干反映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但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该回忆录应是受到不同时代的立场、观点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对历史叙述是存在影响的,D项正确;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见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并不见得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排除A项;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并不能够证明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B项;版本越新不代表越接近历史真相,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还需要更多的史料加以论证其中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正式形成,苏联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与1991年苏联解体无关,排除A项;20世纪50-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小修小补,导致苏联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了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此后、东欧政局剧列动荡;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从实质上讲,苏联解体是从社会主义的苏联演变成了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联邦,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详解】
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实行改革。由于首先进行的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项正确;叶利钦是俄罗斯的总统,排除A项;BC项没有直接使苏联瓦解,排除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1991年,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苏联解体,B项正确;“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无法反映东欧剧变、北约东扩、华约解体,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及所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B项正确;没有进行改革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不是表达他最终成为苏联模式的拥护者,排除C项;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初期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终结了苏联的经济改革,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改革只是对苏联进行小补小修,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故选D;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时期,A错误;B是斯大林时期,不符题意,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美国“新经济”发展迅速,C错误。
12.B
【详解】
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知,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并不彻底,B项正确;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滥用权力和违反法制的严重错误,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的分析,结果在苏共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思想混乱,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实行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提倡种植玉米”,大力垦荒,故B项正确;斯大林主要集中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方面,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业化方面,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在经济方面改革之后再政治方面改革,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错误。
14.A
【详解】
根据题干“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崛起为世界的中心。据“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可知,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开始主导世界;据“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可知,这是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后,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群雄竞起”,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故选A。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迫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东欧各国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自主选择的,是外来植入的,是由苏联领导人强行灌入了,不切实际的改革。再加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对东欧剧变也起了推动作用。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是苏联领导人,与材料中“照搬苏联”不符,因此也不能是苏联解体原因,排除AD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排除B项。故选C项。
【点睛】
16.(1)①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②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③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答其一即可)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十月革命;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答其一即可)
(3)柏林战役(或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战役(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两极格局终结;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要适度,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改革就会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甚至引起社会倒退;(学生回答的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可)
【详解】
(1)依据信息一左边的人物彼得大帝、右边人物亚历山大二世。结合课本所学,彼得一世即位后,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科学技术为目标,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农奴不断起来反抗。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依据图B文字1917年11月6日的事件,可知反映的是十月革命。结合课本所学,1917年11月6容。列宁领导工人、士兵举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因为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依据图C文字,是苏军攻克德国国会,可知是柏林战役。结合课本所学,苏德战场上涉及三次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柏林战役发生在德国境内。苏军攻入德国,攻克柏林,苏军登上国会大厦;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4)依据图D苏联的标志破裂,信息二“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可知反映的是苏联的解体。结合课本所学,1991年,苏联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依据前面的材料: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缓解了危机,促进俄国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由此得出: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关注民生,改革要适度,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的改革就会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甚至引起社会倒退。
17.(1)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或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向西方学习 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 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新政
(4)苏联解体
(5)成功的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失败的改革阻碍社会进步;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创新。(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出以上两个要点中的任意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
(1)据材料一“军事方面,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文化教育方面,推行文化教育, 派遣留学生;社会习俗方面,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彼得一世改革。据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据材料二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奴,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可知,材料二与1861年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有关。农奴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份土地的。俄国1861年改革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据材料三内容可知,材料三中描述的现象与明治维新的发生息息相关。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体现了这个明治维新的经济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
(2)材料一反映的彼得一世改革和材料三所反映的明治维新的共同特点是都向西方学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使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材料四“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可知材料中的“法案”指的是《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一法案是在罗斯福新政中颁布的。这次改革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4)据材料五“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可知,材料五中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最终造成了1991年苏联解体。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强国富国之路,我国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