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a和b处分别反映的是
A.a夏朝的建立b西汉的建立 B.a夏朝的建立b秦朝的建立
C.a西周的开始b东周的结束 D.a春秋的开始b战国的结束
2.如图所示疆域四至对应的朝代是
A.夏 B.西周 C.秦朝 D.东晋
3.嬴政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政治特色,如行间计、统一战争……郡县制和焚书等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来决定。下列人物中属于他智囊团成员的是( )
A.李斯、、蒙恬 B.陈胜、吴广 C.商鞅、韩非 D.主父偃、董仲舒
4.汕尾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象郡与桂林郡。在秦朝时,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管辖。从汕尾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在地方推行(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5.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
A.西周 B.秦国 C.秦朝 D.西汉
6.秦朝时,全国最早通用的标准字体是( )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7.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层层分封,王位世袭 B.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C.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D.国家干预,计划指令
8.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9.“横扫六合一天下,建立秦朝都咸阳。自定称号始皇帝,想传万世寿而昌。”此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帝王的功绩?(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司马炎
10.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的入侵(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文中“新皇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封建制
12.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出自推荐( )
A.汉高祖 B.汉又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二、综合题
13.大一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梁襄王问我)“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记载的情境发生在哪一时期?孟子对“谁能统一天下”的回答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一《史记·平准书》 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叙》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材料三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指出:“从历史记载来看,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所以,中国这一名词的含义就是祖国……朝代有兴有亡,一个代替一个,中国本身总是存在着,并且发展着。”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历史根源。
——摘编自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含义的变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但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在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当时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局面,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材料中所述的历史乱象相关的制度。为了避免乱象重现,秦始皇在地方上采用怎样的统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郡县制的实行,对此后历代王朝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统一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15.试图回答问题:
(1)观察下面图片,指出下图人物分别所属的学派,并写出①、④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2)图1、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的事件是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21年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也是秦朝建立的时间,B项正确;西汉的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排除A项;西周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即图上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的时间,排除C项;春秋和战国是东周的两个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因此可知图示疆域四至对应的朝代是秦朝。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A项正确;陈胜、吴广领导秦末农民起义,排除B项;商鞅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主父偃、董仲舒是汉武帝的智囊团成员,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根据材料“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象郡与桂林郡。在秦朝时,汕尾全境均属南海祁博罗县管辖”可知,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B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从夏朝时期开创的,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指的是秦王嬴政完成的统一六国的大业,实现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所以题干“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材料是秦朝,不是西周、战国的秦国、西汉,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秦朝的通用标准字体,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通过图示可知,秦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通过设立中央政权机构和地方上的郡县制,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层层分封,王位世袭是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排除A项;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西方民主制度,排除C项;国家干预,计划指令是经济发展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确立,是从秦始皇后开始实行的。结合所学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皇帝制、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排除AC项;三公九卿制度是在夏朝时确立,排除B项。故选D。
9.A
【详解】
根据材料“横扫六合一天下,建立秦朝都咸阳。自定称号始皇帝,想传万世寿而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他还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对地方上管理上,他力排众议,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这些措施,不仅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说,避免了国家分裂,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始皇被后人评价为“千古一帝”。A项正确;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刘秀建立东汉,排除C项;司马炎建立西晋,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成万里长城,因此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匈奴的少数民族的入侵,A项正确;鲜卑、羯、 氐是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治全国,C项正确;世袭制从夏的启开始,是一种王位继承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分封王族和功臣到各地管理,排除B项;封建制是封建社会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高祖释放奴婢为平民,“兵皆罢归家”,减轻农民的蚊税,故A符合题意;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不是西汉的建立者,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3.(1)时期:战国;思想:仁政。
(2)信息:秦朝使用半两钱。
(3)变化:秦朝以前,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朝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
(1)
时期:根据材料“孟子进见梁襄王……”及所学可得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思想:根据材料“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可得出,材料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2)
信息:根据材料“……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及图片,可得出,秦朝使用半两钱。
(3)
变化:根据材料“……秦以前,华夏族称它的祖国为中国,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可得出,秦朝以前,中国是华夏各国的总称;秦朝以后,中国扩大为当时境内各族所共称的祖国。
【点睛】
14.(1)分封制;郡县制
(2)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长城等(答出两点即可)
(4)政治上的统一,使得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造出这种诸侯混战的乱象;为了避免乱象重现,秦始皇在地方上采用郡县制。
(2)
特点:根据材料二“郡县制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可从从制度本身来说,郡县制是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来回答郡县制的特点。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来回答郡县制的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在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结合所学可从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长城等方面来概括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上的统一,使得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来分析国家统一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
15.(1)学派: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②老子属于道家学派;③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④墨子属于墨家学派;
主张: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儒家主张仁爱,以德治国;④墨子属于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制度:图1反映了分封制;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
学派: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老子属于道家学派,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③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④墨子属于墨家学派,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④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2)
制度: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了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制格局。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