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主父偃为皇帝提出的建议是
A.实施“推恩令” B.变法图强 C.焚书坑儒 D.诈降、火攻
2.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汉代名臣是( )
A.主父偃 B.孙权 C.韩非子 D.董仲舒
3.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分别设置了( )
A.丞相和推恩令 B.太尉和刺史制度
C.御史大夫和刺史制度 D.县令和推恩令
4.钱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在人类文明史上,钱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如图钱币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 )
A. B. C. D.
5.出现“推恩令”“刺史”“盐铁官”三词,你能联想到
A.秦始皇的暴政 B.汉武帝大一统
C.社会大变革 D.晋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6.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最终目的是( )
A.监察和检举百官的不法行为 B.监督地方官吏
C.控制和打击地主富豪 D.加强中央集权
7.“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其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做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此举( )
A.废除了郡县制 B.彻底铲除了诸侯王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有利于经济发展
8.“汉武帝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材料说明汉武帝
A.树立皇帝权威 B.重视选拔人才 C.削弱贵族势力 D.推崇儒家思想
9.汉武帝下令:“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材料反映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C.实施盐铁官营政策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10.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等诏令,意在( )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百姓赋税负担
C.扩大商品交换范围 D.掌控经济加强集权
1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12.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七国之乱的发生
13.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杜绝官员贪污腐败
14.《汉书》记载:“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武帝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 )
A.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 B.加强思想控制
C.反击匈奴的进攻 D.轻徭薄赋
15.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西汉时期某一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A.使相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 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使许多皇室宗亲离心离德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综合题
16.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建立诸侯国……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出现过哪些诸侯国?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哪一次变法?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是怎样推行变法的?
材料三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和丰功伟绩,于是他召集大臣商议改帝号之事。王绾、李斯等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把全国分为36郡,以后又增至40多郡。郡下设若千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王嬴政最后选择的“名号”是什么?及秦朝在地方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
材料四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如图所示。
(4)根据材料四,说出西汉王朝推行什么政策来解决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17.政治制度演进推动了中国大一统的发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在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统一六国后)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学家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新皇帝”是谁 他推行制度是什么
材料三 观察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发展的思维导图
(3)根据思维导图,指出③④处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结合所学,秦汉制度变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于西汉初年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的情况,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主父偃并未建议汉武帝变法图强,排除B项;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而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排除C项;主父偃并未向汉武帝提出诈降、火攻等建议,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候国越来越多,诸候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选项A符合题意;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选项B不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制度加强监察,C项正确;丞相管理行政,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排除AD项;太尉管理军事,排除B项。故选C项。
【点睛】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A是铲币,排除;B是秦半两,排除;C是刀币,排除。故选D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A、B、C项均不是最终目的, 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的现实,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并不是废除了郡县制,排除A项;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不是彻底铲除了诸侯王的势力,排除B项;材料中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不是经济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
根据材料“汉武帝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可知,材料表明汉武帝通过政令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亲自予以考察,说明汉武帝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拔,B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汉武帝重视人才的选拔,与树立皇帝权威无关,排除A项;皇帝亲自选拔人才与削弱贵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主张,体现了其推崇儒家思想,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其推崇儒家思想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
根据题干“禁止所有的郡国(地方)铸造货币,专门命令上林苑三官(中央管理货币铸造的机构)铸造。”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颁布“推恩令” 、推行尊崇儒术政策、 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制度,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了朝廷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盐铁官营,即由朝廷垄断盐铁的经营权,在全国各地设立盐官、铁官进行经营管理,这些举措短期内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从长远看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A项错误,排除A项;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不是推行这些诏令的目的,B项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交换范围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题干……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定位国家的教义思想。汉武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与秦不同的做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B项正确;秦始皇采用的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拒绝儒家思想,排除B项;光武帝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东汉。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排除C项;汉景帝没有把“孔子学说”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B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他们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A项正确;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是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政治,没有涉及经济,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关于官员贪污腐败,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武帝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和所学,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王国问题的解决,不是思想方面,也不是少数民 族的侵扰,也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从材料中“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土地分裂”可知,这一政策是推恩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本题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与相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项;B项错在“消除”二字绝对化,排除;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影响,排除。故选D项。
16.(1)分封制。晋、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国。
(2)商鞅变法。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3)皇帝。(答始皇帝、秦始皇亦可):郡县制。
(4)推恩令。
(1)
根据材料一“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在这种制度下,出现过的诸侯有晋、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国。
(2)
根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回避)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鞅在推行变法中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3)
根据材料三“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最后选择的“名号”是皇帝。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
根据材料四“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的实力,解决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点睛】
17.(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
(2)秦始皇;郡县制。
(3)③推恩令;④刺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
(1)
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反映了春秋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兼并,进而发展为大国争霸,形成了取代王权的霸主政治,称方伯政治。
(2)
根据材料“统一六国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新皇帝”是秦始皇,他推行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3)
根据材料“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发展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建立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以后,通过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以及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建立和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所以,秦汉制度变革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