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近日,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迫切意愿。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台湾 B.日本 C.海南岛 D.菲律宾
2.孙权称帝是在
A.建业 B.洛阳 C.成都 D.长安
3.《剑桥中国史》中记载道:“随着东汉帝国最后崩溃,它的领土被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所瓜分。”这三个“国家”分别是( )
①魏国 ②蜀汉 ③成汉 ④吴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列历史事件与曹操的“雄心壮志”有关的是
A.三顾茅庐、官渡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D.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5.“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如果将历史人物进行分类,那么,司马睿应该在下列哪一类( )
A.陈胜、吴广 B.刘秀、曹丕 C.华佗、张衡 D.张骞、班超
6.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走向衰亡 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莫定基础
C.赤壁之战——为西晋统一创造条件 D.淝水之战——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7.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黄巾起义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外戚宦官专权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志》记载:“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地区)。”三国时期,是谁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
A.曹操 B.袁绍 C.孙权 D.刘备
9.如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D.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枝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 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三国演义》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 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
11.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解读最准确的是
A.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出现盛世局面 B.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C.各方势均力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D.民族矛后尖锐各方杀伐征战频繁
12.《三国志 吴书》记载“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 )
A.诸葛亮派卫温去的夷洲 B.此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三国时期魏国派卫温去夷洲 D.夷洲就是今天的南海地区
13.某节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与三国鼎立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A.退避三舍 B.纵横捭阖 C.卧薪尝胆 D.三顾茅庐
14.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15.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的战役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危险 D.导致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你知道曹操的“壮心”是什么吗?杜甫诗句的“老臣”指的是谁?“三顾”又指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材料一中的“天子”指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一,指出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你认为是否正确?试举例说明。
材料二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陈涉(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
(3)材料二中提到了哪几件历史事件?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进步思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结合所学可知夷洲就是 今天的台湾,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正确;魏国的都城是洛阳,排除B项;蜀国的都城是成都,排除C项;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成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想要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中曹操想要统一南方,这都体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故选D;三顾茅庐体现的是刘备的雄心壮志,排除AC;草船借箭体现的是曹操的多疑,而非雄心壮志,排除B。
5.B
【详解】
依据所学,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属于帝王。刘秀建立东汉、曹丕建立魏国,他们都属于帝王,B项正确;陈胜、吴广是农民起义领袖,华佗、张衡属于东汉医学家和科学家,张骞、班超是两汉出使西域的使臣,他们均不属于帝王,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据所学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A项;200年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这场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政权的衰亡。排除A;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中期后的政治特点,排除D。故选C。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C项正确;由此可知,是孙权派卫温率领舰队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由图片中的关键信息“赤壁”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项正确;奠定秦统一全国基础的是商鞅变法,排除A项;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项;南北朝并立出现在东晋灭亡后,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 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B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内容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三国志》并不是凭空杜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由材料“魏、蜀、吴”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三国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排除A项;三国时,三分天下,并非南北对峙,排除C项;三国均为汉族政权,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B
【详解】
《三国志 吴书》记载“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对这段史料认识正确的是此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B项正确;派卫温去台湾的是孙权,排除AC项;夷洲是今天的台湾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听说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就三次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最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三国中的蜀国,D项正确;退避三舍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争霸有关,排除A项;纵横捭阖出自战国时期,排除B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C项;垓下之战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结果刘邦取得胜利,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B
【详解】
由地图中的信息“赤壁”“曹操军”“孙权、刘备军”等可知,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同意后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危险,排除C项;西晋的“永嘉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D项。故选B项。
16.(1)统一天下。诸葛亮。三顾茅庐。
(2)官渡之战。
(3)策略:联吴抗曹。实践: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成功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莫定了基础。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知表达了曹操统一北方后,虽处暮年,仍然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因此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可知“老臣”是指诸葛亮,因为“三顾频频天下计”的“三顾”是说自己被刘备三顾茅庐。
(2)根据材料二“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中提到的“操遂能克绍”是指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此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根据材料二“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战乱不断,曹操趁乱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这就是历史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提出了“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的策略,即联吴抗曹。此后,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孙刘乘机扩大势力范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17.(1)汉献帝。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2)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这个建议是正确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
体现了司马迁肯定历史上正义战争、歌颂农民起义的进步思想。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因此,材料一中的“天子”是指汉献帝;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2)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今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并结合所学知识要知,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建议是正确的。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第一问,根据材料二“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可知,提到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根据材料二“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可知,提到了陈胜、吴广起义;根据材料二“陈涉(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可知,提到了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和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最终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司马迁在《史记》中热情歌颂了秦末农民的起义。因此,体现了司马迁肯定历史上正义战争、歌颂农民起义的进步思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