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8:5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王”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
A.罢黜百家 B.建立皇帝制度 C.推行县制 D.实行盐铁官营
2.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3.小芳学习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后,总结了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善用人才 B.约法三章,赢得民心 C.拥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 D.军事力量强大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5.下图是汉代后期画像砖上的讲经图案,这里的“课堂”使用的教材应该是
A.道家学说
B.儒家典籍
C.黄老学说
D.诸子学说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某网站推出系列讲座:《人生智慧——从<史记>看人性管理》课程,让后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下列对讲座参考的《史记》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史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
B.《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史记》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是因为它大胆地歌颂了秦始皇以民为本的贡献
7.一块秦砖上刻有下列文字: “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 践此万岁。”这里的“海内皆臣”所反映的秦朝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B.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8.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处处建起亭燧,而轮台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9.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文景之治”出现在我国的
A.商朝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初期 D.东汉初期
10.“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
A.夏 B.商 C.汉朝 D.秦朝
11.我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是因为
A.他们都尊崇儒家文化
B.他们都创立了皇帝制度
C.他们都派人凿空西域
D.他们都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2.卫青和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为表彰他们的功绩,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陵墓。卫青和霍去病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带兵解除地方侯国的威胁 B.修筑万里长城
C.带领群众大规模治理黄河 D.北击匈奴,安定北方边境
13.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牧野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著作
C.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百科全书
15.两汉时期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是(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造纸术 D.麻沸散
二、综合题
16.试图回答问题:
(1)观察下面图片,指出下图人物分别所属的学派,并写出①、④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2)图1、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17.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帝王采取的措施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一: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纵,以逆京师(反叛朝廷)。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
材料三
图一 秦朝疆域 图二 西汉疆域
(1)秦始皇开创材料一所示政权机构的目的是什么?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2)秦朝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3)秦始皇自以为他的江山可以千世万世统治,但是最终秦朝二世而亡。首先敲响秦朝覆亡丧钟的是哪次起义?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初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5)材料三中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多了什么地区?西汉何年设置何机构对其进行管辖?
(6)秦皇汉武被人相提并论,你认为他们共同的伟大政治功绩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政权。在政治方面,嬴政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国家大权。故B符合题意;罢黜百家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C;实行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排除D。故选B。
2.A
【详解】
根据材料“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官职应是掌管监察的御史大夫。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A项正确;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太尉负责掌管军事,排除C项;郡守是地方郡的长官,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末楚汉争霸中,刘邦的军事实力弱于项羽,所以刘邦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不正确的,符合题意,故选D项;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因为他善用人才、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和拥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因此“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D符合题意。秦朝时期不是各自为政,A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在夏朝时期已经开始,B不符合题意。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5.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图片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结合图片的内容,分析四个选项,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措施解答问题,利用分析法和排除法解答,需要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措施以及内容和影响。
6.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同时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ABC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错误,因为秦始皇实行的是暴政,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皇权至上的原则,所以海内皆臣,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能说明海内皆臣,的含义,不符合题意;故选C。
8.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故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涉及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排除。故选择C。
9.C
【详解】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详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汉朝是秦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延续和发展,而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在当时都是空前的,于是用“秦皇汉武”来合称这两位千古皇帝。选项D符合题意;尊崇儒家文化的是汉武帝;创立了皇帝制度的是秦始皇;派人凿空西域的是汉武帝;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卫青和霍去病是汉代著名将领,他们在汉武帝的派遣下率军北击匈奴,安定了北方边境,D项正确;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是北击匈奴,ABC项都不是他们的功绩,排除。故选D项。
13.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农民大起义,D项正确;刘邦项羽起义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排除A项;国人暴动和牧野之战都不是农民大起义,排除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早在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了造纸术,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百科全书,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发明时期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对外传播是两汉时期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C项正确;《九章算术》是数学名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麻沸散是麻醉药剂,这些均与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学派: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②老子属于道家学派;③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④墨子属于墨家学派;
主张: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儒家主张仁爱,以德治国;④墨子属于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制度:图1反映了分封制;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
学派: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老子属于道家学派,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③韩非子属于法家学派,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④墨子属于墨家学派,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①孔子属于儒家学派,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④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2)
制度: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了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制格局。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17.(1)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或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郡县制。
(2)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陈胜、吴广起义;(或者答大泽乡起义);秦的残暴统治。
(4)诸侯势力威胁到王朝的统治(中央)或诸侯反叛朝廷;采用推恩令。
(5)西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或西域都护府。
(6)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
目的: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是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秦始皇开创材料一所示政权机构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地方制度: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因此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
(2)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
起义:依据所学可知,首先敲响秦朝覆亡丧钟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后来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后来的人反抗残暴统治。
秦朝灭亡原因: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统治期间,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到秦二世时期,统治更加残暴,他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致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因此爆发了农民起义。故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的残暴统治。
(4)
面临问题:依据材料二中“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纵,以逆京师(反叛朝廷)”可知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对全国的统治。
解决措施:依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地区: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西汉疆域比秦朝疆域多了西域地区。
时间及机构:依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6)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他们在位期间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对抗匈奴巩固边疆,这些措施都有力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