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瀛涯胜览》中有一首诗,其前几句为:“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大意是:使者奉皇帝之命出使,到外国去宣示皇帝的旨意,巨大的船顶着洪波巨浪远行,汹涌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诗中“使者”的事迹包括( )
①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 ②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③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④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2.下列诗句,属于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写的是( )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引进了高产量农作物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4.下面几幅图片展现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为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B.为中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C.为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D.为国家统一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5.“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的功绩是( )
A.平息了东南沿海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率船队七下“西洋”
6.“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抱天子兮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军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康熙帝
7.“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有关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8.美国《百科全书》这样写道:“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文中的“中国将领”是( )
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
9.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社会动荡加剧,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对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武装抢劫,造成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为此,中国军民掀 起了抗击倭寇的斗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A.郑和 B.忽必烈 C.戚继光 D.郑成功
10.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11.观察图,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郑和下西洋途经东南亚一些国家 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2.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远洋航行,对其阐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1405-1436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C.最远到达美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早100年
二、综合题
13.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在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海上航线”最远到达什么地方?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据考证,“华光礁1号”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专家认为,“华光礁1号”古沉船遗址及出土文物,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标志着中国人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2016年4月25日中国新闻网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什么物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材料三:明朝政府……宣布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于是,大量的满载生丝和丝织品的中国商船涌向马尼拉同西班牙殖民者进行交易……由此说明,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即从原先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转而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
—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哪次远洋航行为这一变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14.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有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织品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丝绸之路”为沿途地区的社会交往提供了通道。盛唐时期的长安,中西文化交融。如图是陕西西安出土的《唐骑驼乐舞三彩俑》,骆驼昂首挺立,中间一胡人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胡乐。
——摘编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盛唐时期长安社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因素。
材料四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鸵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
(4)根据材料四,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与材料一图中③所指国家双边交往情况。这些交往对图 中③所指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使者奉皇帝之命出使,到外国去宣示皇帝的旨意,巨大的船顶着洪波巨浪远行,汹涌的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宣扬国威,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A项正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飞的诗句,排除B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诗句,排除C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陆游的诗句,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高产量农作物如玉米、红薯、土豆等的引进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元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所以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为中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B符合题意;ACD项与马可波罗无关,排除。故选择B。
5.A
【详解】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意思是倭寇来了也不用紧张,我们有戚继光大人带兵抵抗,由此可知戚爷是指戚继光,戚继光抗倭,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A项正确;康熙帝打退了沙俄侵略军,排除B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C项;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B项正确;郑和进行的是和平外交,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康熙帝打击俄国侵略者,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朝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诗“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C项正确;岳飞抗金, 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 文天祥抗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C
【详解】
依据题干“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和所学知识,15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明朝前期,当时明成祖在位期间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C项正确;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交流,排除A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加强了中日交流,排除B项;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海防安全,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排除A项;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1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图2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3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所以图片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外交往,D正确;四幅图是和平的对外交往,不是抵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排除ABC。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从刘家港出发的,途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但无法体现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的促进作用,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A项正确;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排除B项;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C项;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在转运到欧洲地区
(2)瓷器;市舶司
(3)从原先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转而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郑和下西洋
(4)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通道;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提升了国家地位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的信息可知,汉代“海上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是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在转运到欧洲地区。
(2)根据材料二“当时是从福建泉州港出发,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器,最终在西沙群岛沉没”的信息可知,这艘沉船的出土文物主要是瓷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作为外贸管理部门。
(3)根据材料三“即从原先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转而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信息可知,明朝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的变化是从原先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转而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为这一变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通道;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提升了国家地位等。
14.(1)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中外文化交融。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或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3)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详解】
(1)根据材料“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可知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
(2)根据材料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融,交融的事件还有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3)根据材料“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
(4)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15.(1)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华文化。加强了中日两国的联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其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重大贡献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力。也可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的及目的达到与否)、过程(需要具体线路)、特点(要有证据)和影响(积极消极两方面)等方面任选一点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一图中③所指国家是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华文化。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加强了中日两国的联系,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依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航程远,其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但也消耗了明朝国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