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8:5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
A.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
B.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势
C.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为世人所敬仰
D.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依然为当代国人所推崇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3.孔子在世界思想文化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核心思想是( )
A.王位世袭制 B.“仁”的思想 C.提倡节俭 D.主张法治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其中,主张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5.王帅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无为而治,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时期,诸子中“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最为流行,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主张“为政以德”
B.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提出“仁政”的思想主张
C.墨子是春秋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D.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7.(子墨子)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大害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依法治国
8.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9.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  )
A.“自然无为”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10.《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侯。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百家争鸣 B.秦统一中国 C.巩固“大一统” D.三国鼎立
11.由于没有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也就没有-家独大的思想专制局面,这使得当时的学术活动极少受外在约束,先秦的学者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自由地放牧、耕作、探险,所到之处,留下自己深深的脚印,成为后人的路标。与这段描述直接相关的是( )
A.焚书坑儒 B.百家争鸣 C.尊崇儒术 D.八股取士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段话体现了( )
A.墨子思想 B.孟子思想 C.韩非思想 D.庄子思想
13.下图所示两位历史人物都提倡“仁”的学说,下列思想行为符合“仁”的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14.小明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现在发现问题所在,只要好好努力,下次就会取得好成绩。”材料中老师引用了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来开导小明(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15.孔子的弟子中孟懿子出身于鲁国贵族,端木儿身于卫国富商,原宪、颜回出身贫寒,这体现孔子( )
A.仁爱的思想 B.辩证统一的思想 C.兼爱的思想 D.有教无类的思想
二、综合题
1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民不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材料三 民本,法也。……故善(善于)治者,刑不善(善行,守法行为),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管仲改革,成就齐桓公霸业。在桓公“九合诸侯”过程中,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使其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战国初年齐国政权出现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商君得到了秦国哪位国君的支持?此次改革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商君推行的是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该学派的集大成者是谁?
(4)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
1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礼崩东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霸称雄。战国时期,七雄互相攻伐,据统计,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到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少于89年。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材料一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材料三中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任意写出“百家争鸣”中的两家创始人。(请按“学派+创始人”的格式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古迹 “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孔子;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为大思想家。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表达是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选项B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选项C是墨子的墨家思想;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与孔子有关的儒学思想,故选D。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因此,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儒家,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均与题干“仁政”和“民贵君轻”不符,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政治制度,墨子提倡节俭,韩非子主张法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主张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加强统治。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强调以法治国。ACD和题文的主张无关,故选B。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提倡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逍遥、无为”,故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孔子有关学习的主张,故A错误;C选项是孟子的主张,故C错误;D选项是兵家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6.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执政思想,D项正确;主张“为政以德”的是孔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孟子主张“仁政”,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大害也。”可知意思是如果大国去攻打小国家,大家族去掠夺小家族,强者抢劫弱者,人多欺负稍等,狡诈的欺负愚笨的,高贵的傲视贫贱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战争是天下的大害,反对贵贱等级,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B项符合题意;A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C项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孙武春秋晚期兵家的鼻祖,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排除。故选B。
9.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故B符合题意;“自然无为”、 “以法治国”、“兼爱”“非攻”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A
【详解】
材料的意思是说诸子百家之所以各自宣扬自己的学说,意在取得各诸侯国的认可,为其服务,这里描述的是百家争鸣,A项正确;秦统一中国是前221年,与材料中百家争鸣不符合,排除B项;巩固大一统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和吴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材料“没有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也就没有一家独大的思想专制局面”可知是百家争鸣时期,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的思想专制措施,排除A项;尊崇儒术是汉代,排除C项;八股取士是明朝科举考试的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孟子有关思想修养的言论,B项正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孟子的主张,不是墨子、韩非和庄子的思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仁”的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于助人是“仁”的思想体现,B项正确;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和 杀富济贫都不符合“仁”的含义,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失败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D
【详解】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材料中从孔子弟子的出身不同可得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D项正确;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辩证的思想是老子的思想特点,排除B项;兼爱是墨家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尊王攘夷或者尊天子,攘四夷;田氏代齐。
(2)商鞅变法;奏孝公;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法家;韩非。
(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促进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等
(1)
名义: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变化:根据所学可得出,战国初年,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
事件:根据材料“……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可得出,商君治秦指的是商鞅变法。
国君: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
学派:根据材料“……法也……刑不善……”及所学可得出,商君推行的是法家的思想。
人物:根据所学可得出,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4)
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促进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等角度作答。
【点睛】
17.(1)春秋争霸、战国纷争。
(2)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或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材料一、二是百家争鸣的原因。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等。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五霸称雄。战国时期,七雄互相攻伐”可知,这体现出,春秋争霸、战国纷争。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这说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可知,这体现出,材料一、二是百家争鸣的原因;学派有,道家是老子创立的,儒家是孔子创立的,墨家是墨子创立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