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与秦末的农民战争相比较,东汉时期爆发的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点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2.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兴”,其原因不包括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州县,裁减冗员 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3.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 )
A.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B.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
C.下达了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法令
D.提倡节约和惩办了贪官污吏
4.刘秀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百家争鸣 B.楚汉之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5.2020年10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点赞东台西溪大型仙幻实景秀《天仙缘》。该剧借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人之恋展现东台先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美好品质,巧妙融入东台盐文化和发绣等,是一幅鲜活的东台文化“藏宝图”。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王与马,共天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文化经济高度繁荣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6.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结合如图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
A.211车 B.193年 C.210年 D.194年
7.“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全国性农民暴动。”这一起义发生在
A.西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东汉末年 D.魏晋时期
8.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情况是( )
皇帝 和帝 荡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起义不断 B.社会安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光武中兴
9.历史上动摇东汉统治,使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一蹶不振的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大泽乡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道的创立
10.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了一幅示意图(如下)。图中A、B两处应为( )
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
C.光武中兴、争权夺利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
11.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九月颁布的诏书中说道:“流民众多,正是因为吏治的黑暗难以改变,‘苛暴深刻之吏未息’。西汉末年,吏治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对下层民众残酷压榨,‘贪财而慕势’,已经成为‘俗吏之冶’的普遍风气。”由此可见,导致西汉衰亡的因素是
A.流民众多 B.经济落后 C.吏治黑暗 D.民众反抗
12.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人口南迁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13.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光武中兴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诸侯争霸出现 D.民族政权并立
14.“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材料称赞的是
A.文景之治 B.卫青打败匈奴
C.光武中兴 D.汉武帝大一统
15.从秦至清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二、综合题
16.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本】
材料一 ①《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②《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④《韩非子·扬权第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⑤《荀子·王制》: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⑥《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材料一中,能说明“以民为本”思想主张的有: 。(填写序号)
【民生】
材料二 汉高祖下令兵士罢遣归家,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下令:“民以饥馑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高祖统一全国不久,即定下“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的制度。
——裘斌,齐陈骏《试论中国古代“治世”的经济成因及其当代价值》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分析这一政策的作用。
【民意】
民心民意通过农民起义的形式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历史发展。
材料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被征发赴渔阳戍边的900名士兵在大泽乡遇大雨,道路不通,不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而秦法规定,失期要判处斩首之刑。陈胜和吴广在鱼腹中置丹字帛书,写道:“陈胜王”,又在宿营地附近丛祠中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作为宣传鼓动形式。得到了众戍卒的响应和拥护。起义从起事到失败只经历了6个月时间,但是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四 困于土地兼并、赋役剥削和天灾的农民大批破产流亡。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在民间传播道教,并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号为天平道。十余年间,其信徒多至数十万,皆听张角号令。(在184年二月)举事,黄巾军虽在起事之前组织严密,起事之后却缺乏统一的调度指挥,基本是各自为战。起义失败,经过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濒于崩溃。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结合所学,分别写出两次农民起义的名称。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这两次农民起义的共同特点。
【民智】
(4)仿照示例,从下列图片①②中任选一幅,介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刘秀年号)六年十一月,下令,凡在王莽时,不合汉朝法律没官为奴碑的人,一律免去奴婢身份,恢复为平民。十一年二月,下诏书说:“天地之性以人最为贵重。如果有杀害奴婢的,不得减轻罪等。”十一年八月,下令,如有敢烧奴婢的,按律条定罪,免除被烧灼人的奴婢身份而成为平民。十一年十月,下令废除奴婢射伤人即处以死刑的法律条文。
——编译自范哗《后汉书 光武帝纪》
材料二 (建武六年)六月辛卯,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指训练的兵种)及军假吏(临时设置、非正式的军吏),令还复民伍(指军队复员)。”
——范哗《后汉书 光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积极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是揭竿而起,黄巾起义则是利用太平道起义,A项正确;前者反对秦朝的暴政,后者反对东汉的暴政,前者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后者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黄巾起义提出“黄天当立”的口号,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不是出现“光武中兴”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统治时期,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负担。还合并州县,裁减冗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A项正确;“调整统治政策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下达了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法令”“提倡节约和惩办了贪官污吏”都是汉光武帝所采取的统治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排除A项;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排除B项;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幼小,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即位的岁数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100多天。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昏暗。故选项D符合题意;"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是唐朝,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被王莽的新政权取代,历史时间计算方法: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存在的时间是两数相加再减去1,即:9+202- 1=210 (年),故西汉王朝存在了210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黄巾起义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造成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利用宦官压制外戚,又造成宦官专权,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飞扬跋扈,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使东汉中后期皇帝的平均即位年龄及寿命相对较小,C项正确;起义不断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排除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正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灭亡,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B项;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母后临朝,造成君权旁落,而太后往往又重用自家的亲戚,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又不甘心受制于外戚,往往依靠身边的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权,结果又导致宦官得宠,由此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的政治日益黑暗,A、B两处应为外戚专权、宦官得宠,D项正确;“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题干中也没有体现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排除A项;王莽改制宣告西汉灭亡,而农民起义又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新朝,东汉得以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属于东汉初年的情况,时间不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流民众多,正是因为吏治的黑暗难以改变”“西汉末年,吏治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对下层民众残酷压榨,‘贪财而慕势’,已经成为‘俗吏之冶’的普遍风气”,概括可知,吏治黑暗是导致西汉衰亡的因素,C项正确;吏治的黑暗导致流民众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经济如何落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反抗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是封建皇帝的外族,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封建专制制度为他们专权提供了基础。由此导致东汉走向衰亡。B项符合题意;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相关,排除C项;藩镇割据形成,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
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致使政治腐败,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其在位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是南宋诗人陈亮称赞的是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局面,排除A项;卫青打败匈奴也是在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C
【详解】
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异形式,君权至上的后果,C项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排除A项;.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项;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填序号 ①③⑤⑥
(2)政策:休养生息。作用:使得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稳定社会局势。
(3)名称: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特点:源于暴政、借助鬼神造势宣传、得到广泛的支持、起义以失败告终、动摇了王朝统治。
(4)①名称:司母戊鼎;时期:商朝;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②名称:都江堰;时期:战国;地位: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能说明“以民为本”思想主张的有①《老子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③《孟子 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⑤《荀子 王制》: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⑥《管子 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2)根据材料二“汉高祖下令兵士罢遣归家,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还下令:“民以饥馑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高祖统一全国不久,即定下“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的制度。”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使得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并稳定社会局势。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秦的残暴统治;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源于暴政、借助鬼神造势宣传、得到广泛的支持、起义以失败告终、动摇了王朝统治。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图二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点睛】
17.(1)措施:下令释放奴婢;下令禁止残害奴婢;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民沦为奴隶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生产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措施:精兵简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大量复员军队。
意义:减少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军队复员,增加了劳动人口和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详解】
(1)措施:根据“凡在王莽时,不合汉朝法律没官为奴碑的人,一律免去奴婢身份,恢复为平民”得出下令释放奴婢;下令禁止残害奴婢;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民沦为奴隶的发展趋势,对于增加生产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措施:根据“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得出精兵简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根据“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指训练的兵种)及军假吏(临时设置、非正式的军吏),令还复民伍(指军队复员)”得出大量复员军队。意义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减少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军队复员,增加了劳动人口和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