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0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欺朕。’”《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关系融洽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主监视大臣 D.饮酒之风盛行
2.八股取士多为后人所诟病,下列能支持这一态度的是
①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题目解释以《四书集注》为标准
③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④培养了大量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朝刚建立,事务繁多杂
B.官员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
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了丞相
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
4.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强化皇权,废除行省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
A.朱元璋 B.朱棣 C.朱高炽 D.朱瞻基
5.据考证,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共1660份,合计3291桩事。明太祖着实成了领导政府日常工作的行政首脑,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枢机构效率低下 B.明太祖勤于政事
C.六部职权划分过细 D.丞相制度的废除
6.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7.明朝的厂卫制度是君主高度集权的表现。其中的“卫”是指
A.锦衣卫 B.禁军 C.御史台 D.转运使
8.《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完善选官制度 B.重文轻武
C.加强君主专制 D.加强丞相权力
9.下图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示意图。其中相关措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0.明朝时期,许多商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的代表是( )
A.晋商和徽商 B.徽商和浙商
C.苏商和浙商 D.浙商和晋商
11.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 。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A.建立刺史制度 B.设置通判 C.设 立军机处 D.设立特务机构
12.《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朱元璋
A.尊孔崇儒,八股取士 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强化专制,设军机处 D.设置东厂,监视官民
13.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强化皇权,下列措施属于地方改革内容的是
A.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B.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C.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D.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14.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① 创立: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设置进士科
唐 发展:增加考试科目,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宋 完善: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清 衰落:②
A.①西汉②兴办太学 B.①西晋②依门第推荐
C.①隋②八股取士 D.①元②大兴文字狱
15.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废分封制 B.设立中朝 C.废除宰相 D.置军机处
二、综合题
16.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桂花《科举与唐诗的繁荣》
材料三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材料四 明朝规定考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使得文章内容空疏、形式呆……——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科举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说出北宋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科举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360百科
(1)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举制度”的制度名称和正式创立者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此“选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选官制度的新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题干“(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欺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C正项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没有体现“君臣关系融洽”,排除A项;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忠实奴仆,规定科举制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解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八股取士阻碍了科技文化事业进步,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朱元璋工作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出现事务繁忙显现,C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明朝朱元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废丞相,权分六部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等,A项正确;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这时已经废除,排除B项;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朱瞻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这时早已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加强了,但皇帝事事过目,国家事务亲力亲为,这就大大增加了皇帝的负担,因此导致题干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废除丞相制度,D项正确;中枢机构中丞相制度废除,中枢机构效率低下说法错误,排除A项;明太祖勤于政事、六部职权划分过细不是导致题干中现象的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D项正确;西汉经丝绸之路引入的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排除A项;唐朝农业发展没有农作物方面的表现,排除B项;北宋引入的是高产作物占城稻,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行为,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A符合题意;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B不符合题意;御史台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C不符合题意;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C
【详解】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史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使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完善选官制度,排除A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排除B项;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即废除了宰相,而不是设立中书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A项正确;明朝没有浙商和苏商一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大学士、设厂卫特务机构,故D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不符合时间要求,故排除A项;设置通判是在宋朝,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设 立军机处是在清朝,故排除C项。
12.B
【详解】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因此,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B项正确;朱元璋为了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他尊孔崇儒的内容,排除A项;军机处设立于清朝,排除C项;东厂不是朱元璋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D项正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属于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和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也都属于中央官制的调整,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是隋文帝,设置进士科的是隋炀帝,且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所以①②处应填隋、八股取士,C项正确;科举制创立是在隋朝,西汉和西晋均在隋朝之前,且,兴办太学在西汉,依门第推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B项;元朝是科举制已创立,且元朝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大兴文字狱属于文化专制,与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
依据“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历史上丞相多专权乱政,因此为了消除相权的威胁,他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宰相或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C项正确;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进士科的设立积极影响: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创立殿试。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目的:强绳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
(4)考试内容仅限在儒家的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格式,即答卷的文体要求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朝的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2)由材料二“唐代诗歌在中国古代、一枝独秀……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知,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是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眯。这一时期唐太宗对完善科举的贡献是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作出的贡献是设立殿试。
(3)依据材料三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在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据材料四“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制在考试内容、文体格式方面发生了变化,考试内容仅限在儒家的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格式,即答卷的文体要求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朝的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17.(1)科举制;隋炀帝
(2)①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国家可以选拔更多有用的人才。
②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
③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选2点)
(3)新变化:八股取士
消极影响:①形式呆板,内容空洞,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应试的人只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选1点)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选举制度”的制度名称是科举制;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建立。
(2)结合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局面,国家可以选拔更多有用的人才;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读书风气的盛行;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3)根据材料三“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选官制度的新变化是八股取士,形式呆板,内容空洞,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应试的人只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