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选择题
1.下表所示措施的历史作用是
人物 措施
康熙帝 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
乾隆帝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平定了倭寇叛乱 B.加强了东南海防
C.巩固了西北边疆 D.强化了君主专制
2.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社会动荡不安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5.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列文物都是在清朝时颁发的,文物反映出( )
达赖金印 班禅金印 金奔巴瓶
A.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B.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清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 D.清朝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有关西藏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友好交往
②元朝时属于宣政院辖地
③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前后蔵所出租赋,悉归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收用。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纳,应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以杜商卓特巴(指西藏地方官员)等侵渔之弊。”据材料可知驻藏大臣( )
A.与达赖和班禅地位平等 B.监督西藏财政赋税使用
C.掌管西藏地方涉外事务 D.拥有支配西藏税收权力
8.下列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B.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
9.实物遗址真实地反映了人类过去的实践,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下面两处实物遗址能佐证( )
A.清朝疆域辽阔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行省制度
C.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进行管辖 D.少数民族的首领接受中央册封
10.数十年来,十四世达赖一直企图分裂中国。下列史实能驳斥达赖的反动言行,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①元朝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②清朝开始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③清朝设置驻藏大臣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雍正五年,清朝始置“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政府为巩固统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这项措施是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置台湾府
12.有人说,360年前,东南海疆战火纷飞,“开台圣王”一招驱敌。这位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的民族英雄创造的历史功绩是( )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成功推翻腐败朝廷
C.解除沿海倭寇之患 D.设台湾省加强管理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戚继光在训练新军时的首要原则是什么?戚继光的军队抗击了哪个国家的侵略者?
(2)材料二中的话出自哪一历史人物?试概括出他的主要贡献。
(3)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14.看图识史
清朝初年,台湾郑氏集团和清政府在收复失地、平定边疆方面各有作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站在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视角,他们可谓“异曲同工”,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1)看-看:请把图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他们的历史功绩连线。
(2)想一想:“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皇帝的这副挽联是站在什么视角评价郑成功的?根据所学,你如何评价康熙时期统一台湾?
15.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组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勃生机。
——摘编自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投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上”指谁?他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体现其民族政策的史实。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
(4)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三种方式?
(5)结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明代戚继光抗倭斗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排除A项;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A
【详解】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清朝前期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等地区的管辖,一方面加强了西藏、新疆、台湾等地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另一方面保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A项正确,排除B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的是秦朝,排除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新疆、台湾等地方的管理,奠定了我国历史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项正确;魏晋南北减肥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隋唐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国家统一,通过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等斗争捍卫了疆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了,C项正确;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魏晋南北朝体现了,隋唐体现封建社会繁荣、开放,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以后,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清政府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颁发金奔巴瓶,这都表明了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A项正确,排除D项;图片只与西藏有关,反映不出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文物图片与设置机构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友好交往;西藏在元朝时属于宣政院辖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新疆;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详解】
根据材料“至商上(指西藏地方政府)一切出纳,应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可见,驻藏大臣负责核查西藏的赋税,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地位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西藏的涉外事务,排除C项;材料中说明驻藏大臣负责核查西藏的赋税,而非支配西藏税收,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均田”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免粮”反映农民要求平均财富的愿望,B符合题意;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明末农民起义已经发生,A不符合题意;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只是反映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平均财富的愿望,没有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C不符合题意;李自成提出的口号仅仅是口号,没有具体规定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C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西域都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因此两处实物遗址能佐证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进行管辖。选项C正确;清朝疆域辽阔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元朝创立行省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少数民族的首领接受中央册封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
10.A
【详解】
元朝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符合题意;清朝开始达赖、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清朝设置驻藏大臣都是清朝时期对西藏的管理,能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③符合题意;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之后,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题干“雍正五年,清朝始置“钦差驻藏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巩固统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这项措施是设置驻藏大臣,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涉及册封达赖和班禅的信息,排除A项;设置伊犁将军管理的是包括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排除C项;设置台湾府管辖的是台湾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的是郑成功,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A项正确;郑成功把荷兰殖民侵略者驱逐出台湾,没有推翻腐败朝廷,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扫清,时间与题干不符,郑成功反抗的是荷兰殖民侵略者,排除C项;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置台湾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原则:注重协同配合(言之有理即可);
国家:日本。
(2)人物:郑成功。
贡献:收复台湾。
(3)主题: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
原则:由材料“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得出,戚继光在训练新军时的首要原则是注重协同配合;
国家:由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的军队抗击的是来自日本的倭寇。
(2)
人物: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话出自郑成功;
贡献:郑成功的主要贡献是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3)
主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1)乾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尼布楚条约》;雍正——驻藏大臣
(2)国家统一;清朝康熙时期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台湾府,标志着台湾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1)
清朝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1690年,噶尔丹发动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战争。康熙帝御驾亲征。经国乌兰不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摧毁了噶尔丹的主力。1697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兵败身亡,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尼布楚条约》是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签订于1689年,是在康熙皇帝执政期间与俄国进行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2)
“敢向东南争半壁”意思是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意思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以台湾为基地继续与清朝对峙。康熙皇帝是站在国家统一的角度评价郑成功的。清朝康熙时期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台湾府,标志着台湾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15.(1)人物:秦始皇(或赢政)。汉武帝政治方面: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上”: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示例:文成公主入藏
(3)主要信息:元朝疆域辽阔。管理机构分别是:宣政院(西藏)和澎湖巡检司(台湾)。
(4)方式:武力镇压分裂势力;册封宗教首领:设立管辖机构。
(5)共同影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
据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故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嬴政(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
根据材料二“贞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唐太宗,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据材料三“(元朝疆城)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材料三反映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4)
材料四中的图一是平定准噶尔叛乱,图二是册封达赖喇嘛,图三是设立驻藏大臣,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三种方式分别是平定叛乱、册封宗教首领、设立机构。
(5)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是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