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 B.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C.明成祖设内阁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2.1757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清政府设立的“在广东收泊交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市舶司 C.广州十三行 D.宣政院
3.小明同学在学习完某历史内容后,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他所学习的内容是
A.清代边疆管理的加强
B.八股取士制度
C.清代君主权力的加强
D.闭关锁国政策
4.漫画旨在说明( )
A.西方经济水平落后 B.西方侵略活动频繁
C.清廷禁止对外贸易 D.清廷实行闭关锁国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符号、文字等形成简单的图示,将历史过程的内在和本质联系进行直观体现,从而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艰难曲折的形成历程 B.中国古代军事指挥系统的完善历程
C.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历程
6.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 )
A.休养生息 B.民族压迫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7.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这一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即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文字狱的迭兴 D.军机处的设立
8.清末官至直隶总督的荣禄深得慈禧的信任。为了加强对权力的控制,荣禄被慈禧选入清廷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机构。材料里的中枢机构最可能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三司
9.“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忧,南北隋唐五代尽.宋元明清帝统休。”歌词内容反映的是
A.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古代官职演变历史
C.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D.帝王政治生活纪实
10.雍正帝因为这个天才式的发明(指设立军机处),终于为清朝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君相争权”的问题。其解决“君相问题”的精妙之处在于( )
A.增加宰相人数 B.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C.废除丞相制度 D.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机构
11.梁廷楠的《粤海关志》记载: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由此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严禁对外贸易 B.抵御外敌入侵 C.加强封建皇权 D.发展农业经济
12.清朝,乾隆帝规定外商来华“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同时限制人民出海贸易和货物出口乡这一政策导致
A.国家逐渐闭塞 B.对外贸易禁绝
C.贫富分化加剧 D.财政收入骤增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科技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从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有26项,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强大后的欧洲却把中国变成了殖民地。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中,被誉为“四大发明”是什么?
(2)四大发明是由什么人传入欧洲的?他们还曾经是古代哪一条东西方重要商路的主要商人?
(3)19世纪欧洲的创新发明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清朝前期实行的什么外交政策?
1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经历了从主动开放到闭关自守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列举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两个史实。
材料二:明朝(1368﹣1644),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情况,可说明这﹣点。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归途中,苏门答腊的一支海盗船队企图拦截,结果全军覆没。后来几次航行更加遥远,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
(2)据材料二,归纳明初航海活动的起止时间、船队领袖、最远到达地点以及特点。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两百多年来,乾隆的这道圣旨一直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依据材料指出该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4)综合上述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材料。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5.材料一
材料二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函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两个重大史实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话反映了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说说对我们国家今天的发展有何借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诏令,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军事和政治措施、明成祖设立内阁等,均不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点睛】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757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在广东收泊交易”的机构是广州十三行,这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特点,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市舶司是南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宣政院管理西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D
【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可知,这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一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AB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选D。
4.D
【详解】
根据漫画可以看出,两个洋人推着“先进技术、贸易、交流和发展 ”,来到大清国的门口,可是,大清国的国门紧闭,敲了半天始终没开,这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故D项正确;西方经济水平落后与史实相悖,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看出清廷禁止对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
为巩固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故对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C符合题意;ABD项图示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6.D
【详解】
根据材料“禁海令”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D项正确;休养生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压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完全服从皇帝旨意,不得夹杂个人意见,与材料中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述机构相吻合,D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自己直统六部,排除A项;明朝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官员,排除B项;明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是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表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清廷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机构是军机处,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C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已经逐步被军机处取代,排除AB项;三司是宋代负责财政的,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均是中国古代出现的朝代,歌词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朝代顺序,C项正确;题干均为中国朝代,与世界历史进程无关,排除A项;歌词中没有官职,排除B项;题干提及三皇五帝,但不是强调帝王政治生活,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终于为清朝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君相争权”的问题,皇权空前加强了,B项正确;赵匡胤增加宰相人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限制相权和地方设置监察机构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1.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是严禁对外贸易。A项正确;抵御外敌入侵、加强封建皇权、发展农业经济,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根据“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可得出这是清代推行的海禁政策,推行这一政策后,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对外贸易没有禁绝,排除B项;海禁政策不会导致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海禁政策会使财政收入有所下降,排除D项。
13.(1)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阿拉伯人;丝绸之路。
(3)“闭关锁国”政策。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还是东西方重要商路——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人。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欧洲的创新发明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点睛】
14.(1)事件: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船队领袖:郑和;最远到达地点: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特点:规模盛大,功绩卓著。
(3)政策:闭关锁国。严重危害:导致近代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
(4)启示: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等。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据材料二“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的情况”可归纳出时间是在1405﹣﹣143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根据“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可归纳出最远到达地点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根据“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8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锡兰及卡利卡特。”可归纳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盛大,功绩卓著。
(3)据材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两百多年来,乾隆的这道圣旨一直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依据材料指出该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是导致近代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带来繁荣,闭关导致落后等。
15.(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事件: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影响:面对西方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的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对外政策由开放交流走向闭关自守;
借鉴: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只会导致愚昧和落后。
(1)
根据材料可知,图一是鉴真东渡;图二是玄奘西行。
(2)
根据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知是郑和下西洋。关于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
关于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西方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清廷的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
材料一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材料二是郑和下西洋,材料三是闭关锁国,故可知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开放交流走向闭关自守;关于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和发展,必须要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只会导致愚昧和落后。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