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第六单元
21 《论语》六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默而识之( ) 敏而好学( )
答案:(1)yùn (2)yuè (3)wǎng (4)dài (5)zhì (6)h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7)择其善者而从之( )
答案:(1)通“悦”,愉快 (2)怨恨,心里不满 (3)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4)迷惑;危险或疑惑 (5)凭什么 (6)记住 (7)采纳,听从
3.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儒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译: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B.不耻下问。译:对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C.学而不厌。译:学习却感觉不到讨厌。
D.诲人不倦。译:指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解析:C项中对“厌”解释有错,应是“满足”之意。“学而不厌”的正确翻译是: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答案:C
2.对本文各章内容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学而”章:对学习要认真,要按时复习;对人要热忱,要大度。
B.“温故”章: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有新的体会。
C.“学而不思”章:读书和思考二者不可偏废。
D.“子贡问”章: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特别是水平比自己高的人,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就没有必要去学了。
解析:从“不耻下问”一句可以看出D项是错误的。
答案:D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B.“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中的“识”,古义是“认识、了解”,今义是“记住”。
解析:“默而识之”中的“识”,古义是“记住”,今义是“认识、了解”。
答案:D
4.“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解析:文言文中的“而”主要作连词用。有时表示顺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通常可不译或译为“并”“并且”;有时表示转接,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有时表示修饰,指“而”连接的两个部分中,前一部分修饰后一部分,可译为“地”。
答案:表顺接 表转接 表顺接 表转接 表顺接 表顺接 表顺接
5.《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答案: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位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解析:谈体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说到位。如第一则讲的是学习,却不限于书本。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与德育结合,提高品德修养。
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快乐时光
也算演讲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是一对很善于思索又刻苦钻研的好兄弟。可是他们却是一对最不善于交际的难兄难弟,他们最讨厌的就是演讲。有一次,在某个盛宴上,酒过三巡,主持者便请大莱特发表演说。“这一定是弄错了吧!”大莱特期期艾艾地说,“演说是归舍弟负责的。”主持者转向小莱特。于是小莱特便站起来说道:“谢谢诸位,家兄刚才已经演讲过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三个。)
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许多语句都已形成固定句式而保存下来。
参考答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翻译句子,一定要注意句子中重要字词的意思。如(1)句中“识、厌、诲”等。
参考答案:(1)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2)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身上)好的东西加以学习,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
3.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与课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近?写下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担心。)
解析:必须先把所提供的语句的意思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显然与“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近似。
参考答案:人不知而不愠。启示:做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4.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解析:“不……乎?”相同句式重复三次,是排比,是反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交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讲修养。
参考答案:排比、反问。写了学习、交友、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二)阅读《论语》八则,完成5—8题。
①子曰:“由,诲女(女,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斯,这)夫,不舍昼夜。”
④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⑧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逝者如斯夫( )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答案:(1)这样(是) (2)流逝 (3)反省 (4)诚信
6.这八则中,有些思想课文里也谈过。由第4则你联想到了课文中“_____________”这句话,由第⑤则你联想到课文中“____________”这句话。
解析:先弄明白第④则的意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索,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呢。”显然这句话是讲学与思的关系。第⑤则也这样分析。
参考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这八则也分别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其中谈学习态度的是________等几则,谈学习方法的是__________等几则,谈个人修养的是_________等几则。
解析:要想做对此题,必须明白这八则分别讲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②③⑧ ④ ⑤⑥⑦
8.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把你的理由写在下面。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解析:此题是道开放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两说均可成立,也可综合两种说法折中出一种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略)
深层探究
9.请结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体会,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的理解。
解析:孔子讲学,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辨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前人是否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再去想就是白费工夫;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是从头开始,重走前人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答案:(略)
中考链接
10.(2010吉林中考,7)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对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两者相关。就是说对子的两部分应该反映同一内容,如:蓝天对白云,两者都是描述天上景色的;狂风对暴雨,两者都是描写夏天恶劣气候的。二、两者相反。就是说对子的两部分意思相反,即两者互为反义词。如:表扬对批评,成功对失败等。三、两者相对。就是说两者意思相近,如:勤奋对刻苦,羞愧对惭愧等。
参考答案:乡音已改是归人(或“每逢佳节倍思亲”“乡音无改鬓毛衰”。)
11.(2010浙江温州毕业考试,6)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1)“满” “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