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如下图反映了东汉以后的政权更迭,对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蜀国建国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C.“十六国”中的政权都位于北方 D.东晋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2.晋武帝(司马炎)为稳固司马氏的统治,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又让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并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手握封国的军政大权,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最终导致“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从中,我们获得的历史启示是( )
①实践证明分封制的弊端 ②管好国家要有合适的制度
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④统治者的才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乳制品深受中原人的喜爱。胡人发明的“胡床”也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在中原兴起,逐渐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乳制品在全国普及 B.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
C.国家实现了完全统一 D.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4.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370年的历史上,出现过的唯一短暂统一全国的王朝是( )
A.北魏 B.东晋 C.前秦 D.西晋
5.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中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促进了江南开发
6.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八王之乱” C.诸侯争霸 D.“楚汉之争”
7.西晋时的贵族 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 讲排场当作体面的大事 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统治时间十分短暂 D.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8.人口迁徙的高潮开始于( )
A.秦朝末年 B.西晋末年 C.西汉末年 D.东汉末年
9.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西晋已建立民主政权 B.司马睿与王导关系融洽
C.南北大贵族实力雄厚 D.西晋的统治者爱惜人才
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A政权是( )
魏 A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蜀 西魏 北周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A.夏 B.秦 C.汉 D.西晋
11.《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种人口的迁移对北方人口变化的影响是
A.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 B.西域各族迁移到黄河流域
C.中原人迁到边疆 D.东部人口大量北迁
12.西晋时,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为农耕生活;陕西南部的羯人,喜欢穿青蜂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我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纺织技术高超 C.社会经济繁荣 D.政权更迭频繁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为“汉氏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这表明( )
A.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B.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游牧民族转向了农耕生活 D.各民族隔阂已经完全消失了
14.西晋时期造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
A.国民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农民起义
15.西晋灭吴后,大肆分封诸侯王,确定藩王们的封地,“封诸王以郡为国”。西晋19个州下辖的郡、王国共173个,其中王国占57个。下列史实与西晋分封诸侯王有关的是( )
A.“文景之治”的出现 B.“八王之乱”的爆发
C.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二、综合题
16.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们加强联系的表现。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2)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是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
——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之味”的理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这位中国的恺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
——摘编自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
材料二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主父偃)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摘自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藩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疑。”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指出“这位中国的恺撒”中所描述的是哪一位皇帝?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解决“尾大不掉”之势面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时期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做到制度自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所以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B项正确;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标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A项;“十六国”中的成汉位于西南,并不都位于北方,排除C项;南朝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材料反映诸侯实力强大,先后起兵,相互混战,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实践证明分封制的弊端,也说明管好国家要有合适的制度,①②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在东汉,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根据“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是八个封王先后起兵争夺中央政权的原因之一,说明统治者的才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④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3.B
【详解】
根据材料“游牧民族的乳制品深受中原人的喜爱。胡人发明的‘床’也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在中原兴起”可知当时游牧民族的食品在中原地区受到中原人喜爱,说明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饮食,胡人家具改变汉族的生活习惯,都说明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B项正确;A说法绝对化,排除;魏晋南北朝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D
【详解】
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370年的历史上,出现过的唯一短暂统一全国的王朝是西晋。D项正确;北魏、前秦统一黄河流域,排除AC项;东晋主要统治南方地区,排除B项。故选D项。
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中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走向民族交融,B项正确;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排除A项;民族矛盾没有消除,排除C项;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B
【详解】
题干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八王之乱”。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后期的平民起义,排除A项;成立中描述的是八王之乱,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楚汉之争”是秦末刘邦和项羽进行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题干“贵族 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 讲排场当作体面的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西晋统治阶层已经彻底腐朽了,丝毫没有顾及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只套图自己穷奢极欲,D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现象说明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无法说明人民的生活,也无法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更不能说明西晋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故选B项。
9.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东晋的建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了从中原南下的土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表明南北大贵族实力雄厚,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西晋仍是封建政权,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司马睿和王导关系如何,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西晋的统治者爱惜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北方是十六国存在。D项正确;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秦朝是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B项;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后期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依据题干“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洛京在此指西晋都城洛阳。意思是,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大量中原人民为躲避洛阳战乱南迁,这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前往中原,所以北方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变化。A正确;BCD涉及的迁移地点与题干地点不相符,排除;故选A。
12.A
【详解】
依据材料“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陕西南部的羯人,喜欢穿青蜂色的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我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纺织技术高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经济,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B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匈奴首领刘渊自称为“汉氏之甥”,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也称自己为“大禹之后”,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由此可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说明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认同的加强,B项正确;题干不是反映北方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而是强调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无从得出游牧民族转向了农耕生活,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的说法显然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
西晋后期以来,由于“八王之乱”,北方战乱不断,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国民暴动发生在西周,排除A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排除B项;农民起义不是西晋时期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B
【详解】
晋武帝灭吴后为了监督异姓功臣和原来吴国、蜀国的领地,一共封了五百多个异姓和功臣世家大族,后来直接导致“八王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排除A项;西晋时期官僚地主残酷的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导致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与北方战乱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表现:该时期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联系更为密切,交流更加频繁。
影响: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不同民族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2)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说明:说明中华民族同宗同族,只有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历史现象: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在相互交流。
理解:“中国之味”集中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精髓,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也随之交流有利于推动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印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详解】
(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进行文化经济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影响:各地区、各族人们加强联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少数民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说明:不同的民族,仅仅是因为不同的聚居人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环境下,产生了属于自己属性的文化而已,这说明中华民族同宗同族,只有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信息“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由此可知这反映的是不同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现象。
理解:本题要求考生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对“中国之味”的理解,“中国之味”集中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由于民族融合的脚步加快,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也随之交流,这推动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同时饮食文化的融合也印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华民族会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
17.(1)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秦始皇(嬴政)
(2)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西晋采取分封制的弊端。
(4)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增强制度自信需要立足国情等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西周、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秦、中央集权制”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位中国的恺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他把秦国的祖先们所创立的军事和民事中央集权制扩大到了整个帝国”可知,这是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候之”可知,这就是推恩令;它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 晋、大封同姓诸王”可知,发生“八王之乱”的原因是西晋采取分封制的弊端。
(4)
本题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增强制度自信需要立足国情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