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曾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东晋胜利告终,这场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牧野之战
2.南朝时期,江南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典型的如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据此可知( )
A.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北方战乱人口流失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江南农业超越北方
3.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B.220年,曹丕在洛阳建立魏
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D.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4.魏晋时期,读书人贾六,被家乡所在郡的中正评为“中下品”,推荐到怀远县作县令。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推荐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出土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将下列图片中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acb C.cab D.cba
6.东晋时期,统治局面曾一度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条件是( )
A.王导等大家族对东晋统治的支持
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一度成功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7.下列历史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①东汉 ②西晋 ③西汉 ④三国 ⑤南北朝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③①④②⑤
8.《晋书》记“(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时人语曰‘王与马(司马)共天下’”。这两段史料反映出西晋、东晋在政治上共同特征是( )
A.在地方废除了郡县制,推行分封制
B.中央政权长期由内迁少数民族掌握
C.豪族地主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深刻影响
D.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长治久安
9.辅佐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延续汉族政权与传承华夏文化的大功臣,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相”的是( )
A.王羲之 B.王导 C.王敦 D.王猛
10.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黄河流域的中原汉族人被迫南迁,经历多次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族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客家人就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东晋南朝时期的客家人( )
A.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B.拥护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与游牧民族一起生活 D.引发南方的动荡不安
11.它是南朝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该“朝代”是( )
A.陈 B.齐 C.梁 D.宋
12.史书中描述江南地区“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社会现象可能出现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晋时期
二、综合题
13.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下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摘编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是何种农作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的生活区域
材料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2)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你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该工程建成后,哪一地区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材料四 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哪次改革 材料中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内容 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影响
材料五 东晋南朝时,南方局势相对安定,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种植水稻外,还实行麦稻兼作……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5)材料五描述的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状况,这一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时期 图片 探究 总结
史前时期 图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浙江省博物馆藏品 (1)据图一推测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结合所学,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哪一流域? (5)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并说明本次探究活动的依据。
夏商周时期 图二:四羊方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2)结合所学,写出图二藏品所处的朝代。它是用什么方法铸造而成的?
秦汉时期 图三:汉代五铢钱的铜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 (3)结合所学,写出最早统一铸造图三中货币的皇帝及铸造该货币的目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图四:南朝青瓷莲花尊 ——六朝博物馆藏品 (4)图四充分显示出当时江南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结合所学,写出该藏品收藏地位于今天哪座城市?当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5.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材料二 宋文帝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减轻以至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诸逋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笔记
材料三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
东汉时期,南方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秦军主力与项羽军队在巨鹿进行的一场决战,秦军大败,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打败了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战,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扬州、三吴地区获得丰收,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且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人民勤于耕作,因此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方战乱人口流失”,排除B项;材料表明“江南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和“江南农业超越北方”,排除CD选项。故选A项。
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是历史观点,这是人们对赤壁之战的看法,A符合题意;BCD三项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详解】
根据“魏晋时期”“中下品”“中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等级,C项正确,排除B项;世官制指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排除A项;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起止时间是公元25-220年;南朝的起止时间是420-589年;西晋的起止时间是266-316年,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王导等大家族对东晋统治的支持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条件,排除A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是直接条件,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更替的先后顺序是③①④②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8.C
【详解】
由材料“(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时人语曰‘王与马(司马)共天下’”可知,这反映了豪族地主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深刻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豪族地主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9.B
【详解】
据所学知,辅佐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延续汉族政权与传承华夏文化的大功臣,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相”的是王导。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B项正确;辅佐司马睿重建晋王朝的是王导,而非王羲之、王敦和王猛,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方,不是北方,排除B项;南方没有游牧民族,排除C项;他们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南朝中,刘宋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说明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现象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体来说是从东晋开始,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东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流民,北方人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D项正确;战国、 秦汉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江南则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1)稻谷;河姆渡人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3)都江堰;成都平原
(4)商鞅变法;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家家富裕充足
(5)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1)
根据材料图片文字“出土的稻谷”,可知,图中的农作物是稻谷;根据材料“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我国在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遗址。
(2)
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3)
根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4)
根据材料“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根据材料“家家富裕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家家富裕充足”属于改革的影响。
(5)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14.(1)饲养家畜,制作陶器;长江流域。
(2)商朝;“泥范铸造法”。
(3)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南京;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物。
【详解】
(1)根据图一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制作陶器。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长江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四羊方尊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采用泥范铸造法铸造而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开始采用五铢钱。汉武帝铸造五铢钱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青瓷莲花尊现收藏与南京。南北产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5)综合四个图片信息和内容可知,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其探究的依据是文物。
15.(1)表现:衣食丰足(或粮食产量提高,纺织业得到发展)。
(2)原因:①南方社会安定;②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③南迁人民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④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详解】
(1)据材料一概括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得出粮食产量提高;据“……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得出纺织业得到发展。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据材料一“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得出南方社会安定;据材料二“宋文帝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得出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据材料三”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得出南迁人民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