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
1.如下表是唐朝人口统计表,其中导致755年-760年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人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 约4141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1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2.唐代开元末年,各地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的官员是
A.节度使 B.遣唐使 C.转运使 D.通判
3.“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大运河的修建 B.三次征伐辽东
C.安史之乱的发生 D.藩镇割据的形成
4.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唐朝 B.唐玄宗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5.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靖康之变
6.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A.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7.“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8.下列天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唐末农民大起义 B.是唐朝灭亡的标志
C.它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 D.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9.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纷乱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南北朝
10.黄巢在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将贪污犯罪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1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
A.文臣
B.唐朝皇族后裔
C.武将
D.农民起义军领袖
12.从下图人物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他的志向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A.精忠报国 B.收复失地 C.统一天下 D.推翻唐朝
二、综合题
13.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来,停来,禾苗待我灌醉。”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票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一一唐朝诗人杜甫《忆昔》
材料三: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开。
一一唐朝诗人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还有一位“仗剑天涯启舟散发,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浪漫诗人,他的诗抒发昂杨的进取精神,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因此率有“诗仙”的英誉。
(1)材料一描述的是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哪一生产工具 请再写出唐朝的生产工具一例。
(2)材料二诗句中描写的是唐朝什么盛世景象 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3)材料三诗句中这一惨状出现是唐朝哪一历史事件造成的 之后唐朝的国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位诗人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毛泽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起止时间并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3)材料四是毛泽东对朱温的评价,概述朱温的主要事迹。
(4)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试说明理由。
15.唐玄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与之有关的史料(均出自部编初一历史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景的辅佐下,实行一系列改革……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依据材料二说说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怎样?
(3)请结合材料一、二简单评价唐玄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导致755年-760年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所学知识,755-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得唐朝由盛而衰,长期的战乱造成经济遭到破坏、人口急剧减少,A项正确;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出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D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878年-884年间,排除C项。故选A项。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节度使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造成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项正确;遣唐使是唐代朝鲜、日本等国派往中国学习的使者,排除B项;转运使是北宋转运地方财政的官员,排除C项;通判是宋代监督知州的官员,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世乱”是指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C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三次征伐辽东是隋炀帝时期,排除AB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是对安史之乱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是观点,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对史实的客观陈述,是历史事实,排除。故选C项。
5.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节度使安禄山等人发动安史之乱,这场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B项正确;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唐僖宗时期,排除A项;藩镇割据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项;靖康之变是指北宋被金所灭,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材料“张九龄和韩休都是敢言直谏的宰相,经常怼唐玄宗。张九龄罢相也成为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危机逐渐浮现,”可知,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的兴衰。没有张九龄和韩休直言纳谏,使唐朝出现危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原因,但不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项正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D项;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乱政,排除C项。故选B项。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不理朝政,导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C项正确;安史之乱不是农民大起义,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是唐朝灭亡的标志,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是唐朝前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出现在西周灭亡后,故A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灭亡后,故B不符合题意。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南北朝是在东晋灭亡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可通过歌谣来记忆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如“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10.A
【详解】
唐末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A项正确;黄巢起义并没有推翻唐朝,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B项;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明起义目的是攻入长安,灭亡唐朝,D项正确;精忠报国、收复失地的是南宋岳飞等反抗外族侵略之举,排除AB项;黄巢所在的唐朝是统一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3.(1)简车。曲辕犁。
(2)开元盛世。唐玄宗。
(3)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4)李白。
【详解】
(1)抓住关键词“自行”、“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发明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的随水力自行转动,把水由低处汲向高处,提高灌溉能力;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
(2)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票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信息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他统治期间,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3)依据材料信息:“杜甫《垂老别》”描述的内容可知,安史之乱是造成历史上战争的惨状的原因;依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结合所学可知,“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出自余光中《寻李白》,因而,材料四描述的是李白。
14.(1)安禄山和史思明。755—763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4)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最终于763年被平定。依据材料一“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时期朝政腐败,导致人民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就材料一“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由此得出: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2)依据材料二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依据材料三“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得出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依据课本所学,朱温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了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4)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两者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两者是有关系的。
15.(1)原因:唐玄宗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
(2)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主要影响: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简评: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能够励精图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后期是一位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的封建帝王,导致朝政腐败,最终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详解】
(1)根据材料“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景的辅佐下,实行一系列改革……”可得出概括“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
(2)根据材料“ 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可知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根据材料“……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可得出“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是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根据材料一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材料二“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其统治前期,能够励精图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后期是一位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的封建帝王,导致朝政腐败,最终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