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朝代沿革等)。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很多朝代,他们有长有短,或统治全国,或管理某一区域,有汉族建立的王朝,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下图是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而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局部)曲线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王朝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盛世局面 B.②王朝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C.③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 D.④王朝是我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3.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修养生息政策 B.开明民族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4.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表现有哪些?( )
①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②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③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④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6.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统治危机, 富国强兵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7.“唐五代武人至上,北宋反其道而行之。宋枢密院长官、副官一般均由文人担任,各级地方官亦均是文臣,武将不能参掌最高军事机密,武将中地位最高的三衙长官见了文官大臣也必须恭敬执礼。”材料表现的是( )
A.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背景 B.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C.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 D.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8.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
A.募役法、青苗法 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9.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不包括( )
A.禁军将领掌握发兵之权 B.设置副宰相
C.知州三年一换 D.地方设置转运使
10.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
A.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派文臣任州官,设转运使 D.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1.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现象,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解除宰相的职权
C.设置通判 D.设置转运使
12.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李世民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13.为改变北宋中期统治上的不利局面,宋神宗在位期间实施了变法。当时,具体主持变法的是
A.赵普 B.范仲淹 C.王安石 D.司马光
14.如表为北宋部分时期军队人数统计表。这种状况的出现( )
年份 人数
968﹣975年 378000人
995﹣997年 666000人
1017﹣1022年 912000人
1041﹣1048年 1259000人
A.确保了军事力量的强大 B.改变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开支
15.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大兴文字狱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材料三: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 许应试入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目的和表现。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候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候矣。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文苑传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原因是什么 是哪一制度的弊病造成这种局面的出现 为改变这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叙述的是哪一朝代的哪一规定 据材料概述该规定实施的直接结果。
(3)材料三中“太祖”指的是谁 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政策 推行这一政策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4)综上所述,概括上述措施或政策带来的共同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反映的是北宋,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B项正确;①反映的是唐朝,我国第一个盛世局面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清朝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期,③反映的是元朝,排除C项;隋唐时期是我国繁荣与开放的时代,④反映的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根据材料“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吸取唐末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改变统治策略,削弱武将对军队的调度指挥权。重用文官,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重文轻武政策。C项正确;修养生息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开明民族政策,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对外开放政策,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4.D
【详解】
为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北宋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政策,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通过“杯酒释兵权”策略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故①②正确;在政治上,采取分化事权的策略,削弱相权,还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故③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5.C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都市生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6.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变法的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A项正确;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增加政府收入是直接目的,排除BD项;人民生活富裕不是变法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A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宋朝不仅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臣担任,而且文臣统兵、主持军务,地位也高过武将。因此,材料表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C项正确;由此可知,材料表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没有涉及背景、目的和影响,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雇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青苗法,是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免受高利贷盘剥。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也不例外。该项改革措施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变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是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该项改革不会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所以,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是募役法、方田均税法,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即位后,宋朝实行的是重文轻武政策,削弱兵权,A项不属于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A项正确;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为了削弱相权,设置副宰相,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宋太祖为了分知州的权力在各州府设置通判,还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因此,“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采取的措施,D项正确;“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是防止武将专权的措施,排除A项;“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防止武将专权的措施,排除B项;“派文臣任州官,设转运使”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此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A项正确;为加强皇权,明太祖解除宰相的职权,排除B项;在地方,宋太祖派文官担任知州,并设置通判牵制知州,排除C项;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李世民,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A排除;安禄山唐朝发起“安史之乱”人物之一,B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D排除。故选C。
13.C
【详解】
据所学可知,宋神宗在位期间任用王安石变法,C正确;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A错误;宋仁宗在位期间任用范仲淹改革,仅一年就因为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B错误;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宰相,王安石变法被废除,D错误。
14.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北宋中前期,军队人数快速增加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造成了冗兵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增加,D项正确;北宋军队人数不断增加,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军队战斗力并没有增强,排除A项;北宋始终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排除B项;北宋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君权,政局并不动荡,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 窗前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读书,宋以后出现的这种改变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诗歌文学逐渐凋零,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宋朝没有大兴文字狱,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地方藩镇(节度使)势力太强,导致君弱臣强 ,中央受制于地方。收夺地方的权力(夺其权),控制地方财政(制其钱谷),限制地方军事实力(收其精兵)。
(2)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文臣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 ,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人浮于事,使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地方藩镇(节度使)势力太强,导致君弱臣强 ,中央受制于地方。根据材料一“……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对此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收夺地方的权力(夺其权),控制地方财政(制其钱谷),限制地方军事实力(收其精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目的是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有: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3)根据材料二“……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和材料三“……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等方面分析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和根据材料三“……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臣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人浮于事,使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等方面分析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影响。
17.(1)已有候王 分封制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2)西汉 颁布“推恩令”藩国分裂,地方势力变弱
(3)宋太祖 重文轻武政策 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
(4)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候王。”可知,材料一中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原因是已有候王。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出现,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为改变这局面,秦始皇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2)根据材料二“公元前127年,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候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推恩令,为了解决王国问题,西汉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藩国分裂,地方势力变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材料三中“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政策是为改变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横(或藩镇割据)的局面而实行的。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郡县制、推恩令、重文轻武政策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