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1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北宋钱币 契丹钱币 西夏钱币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元昊 B.努尔哈赤 C.阿保机 D.阿骨打
3.下图为雕像契丹大帝——耶律阿保机。从画面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契丹族是一支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的生活中骑马、狩猎很是平常
③契丹人学会了牛耕等技术,过着定居生活
④阿保机发动了同北宋的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澶渊之盟之后,北宋东京城里流行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诏寇老。”寇老,指的是寇准。寇准在罢职前,担任宋朝的
A.尚书令 B.丞相 C.宰相 D.都督
5.以下货币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6.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下图为两件西夏文物:买牛契约、西夏符牌。它们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A.订立官制 B.制定法律 C.鼓励垦荒 D.创制文字
7.下列史实反映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8.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共同点
A.宋朝都要交岁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9.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契丹、西夏文字的笔面,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B.礼乐文明的确立
C.汉唐盛世文化重现 D.各族文化的交融
10.北宋时期,中央设三司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
A.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C.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
D.三司使的权力大于宰相
1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 )
A.诸侯争霸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下图),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民间交易也很发达。材料中的“”填写的内容是( )
A.北宋建立 B.契丹建国 C.“澶渊之盟” D.辽灭北宋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464年,公主带去了巍莱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暮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次唐蕃和亲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出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澧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
——李侃《中国古代史》选编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与辽的议和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 你如何评价这一次议和
材料三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 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宋会要辑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个新的民族是哪一民族 新民族的形成体现了元朝怎样的民族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宋真宗亲征前线,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宋真宗贪图苟安,答应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三: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1)材料一中的“烽火燃,五十年“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分裂局面 “陈桥驿站披旒冕"的人物是谁
(2)材料二中力劝皇帝亲征的是谁?“前线”是指什么地方?
(3)材料三说明宋辽之间形成了什么局面?该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1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及治国理政方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
材料一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材料二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制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材料四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但和辽、西夏金议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和西夏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举例说明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并对吐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盟约?该盟约的签订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当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民族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北宋从事海外贸易”的结论,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2.C
【详解】
根据材料“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C项正确;元昊是西夏王朝开国皇帝,排除A项;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排除B项;阿骨打是金朝开国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A
【详解】
依据图片画面上方的骑马、打猎的场景可得出契丹族是一支游牧民族,契丹人的生活中骑马、狩猎很是平常,①②正确;依据图片画面下方的耕牛等可得出契丹人学会了牛耕等技术,过着定居生活,③正确;画面中没有体现阿保机发动战争的信息,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寇准在1004年出任宰相。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C项正确;ABD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综上故选C项。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夏103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秦半两出现在出秦统一六国之后,故按着时间排序是③②①,故C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买牛契约、西夏符牌上都有西夏创立的文字,因此共同点是创制文字,D项正确;买牛契约与官制、法律没有关系,排除AB项;西夏符牌与鼓励垦荒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BC三项不属于两宋时期民族关系。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8.B
【详解】
依据题干“不是共同点”,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为首的抗金将领取得对金军胜利后,宋金达成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即南北对峙局面形成。B符合题意;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宋朝给辽、西夏岁币;此后很长时间,宋辽、宋夏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ACD排除;故选B。
9.D
【详解】
许多契丹、西夏文字的笔面,是仿照汉字创造的,反映出西夏、契丹和汉族的文化的交融,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百家争鸣,排除A;材料信息与礼乐文明无关,排除B;契丹建立的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与汉唐盛世文化无关,排除C。
【点睛】
10.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实行知州三年一换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是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C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排除B项;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D项。选择C项。
12.C
【详解】
依据题干“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可知北宋与辽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和民族交往,结合所学,这一状况出现在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C项正确;北宋建立、契丹建国与题干所述现象并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B项;北宋是被金所灭,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事件名称:澶渊之盟; 评价:辽宋之间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使边境贸易兴旺,交流频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意思相近任意两点)
(3)民族:回族民族关系: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交融。
(4)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意思相近任意一点)
【详解】
(1)历史事件:根据”唐太宗时,吐蕃赞普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464年,公主带去了巍莱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可得出是文成公主入藏;政策:根据”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得出开明的民族政策。
(2)事件名称:根据”澧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议和,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可得出是澶渊之盟; 评价:结合”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宋辽和平,使边界贸易兴旺,交流频繁。“和所学,可根据得出辽宋之间保持着长久的和平局面;使边境贸易兴旺,交流频繁;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等。
(3)民族:根据所学,唐朝 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民族关系:根据”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等信息可得出是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交融。
(4)认识:综合以上的材料信息和秘学可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发展;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14.(1)五代十国、赵匡胤
(2)寇准、澶州
(3)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澶渊之盟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当时处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都,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宋辽边疆的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15.(1)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松选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尺带珠丹迎娶金成公主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澶渊之盟” 影响: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既有战争也有和平 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言之有理皆可)
(1)
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现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据所学知识,松选干布迎娶文成公主 尺带珠丹迎娶金成公主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都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根据所学知识,“誓书”是“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之后,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没有再发生大规模战争。
(3)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体现宋朝的民族关系特点是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我们 要加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