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明朝后期政治腐败主要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B.土地兼并严重
C.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D.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2.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北京煤山的歪脖树见证了他的死亡,他是( )
A.明神宗 B.明熹宗 C.崇祯帝 D.明武宗
3.明末政治腐败,再加上天灾,最终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中一支起义军发展壮大成为灭亡明朝的主力,它是谁的队伍( )
A.黄巢 B.张献忠 C.李自成 D.张角
4.直接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是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5.下图是小明制作的学习卡片请你在图中补上小明遗漏的①、②内容,分别为
A.努尔哈赤,皇太极 B.铁木真,忽必烈 C.阿骨打,阿保机 D.康熙、乾隆
6.1644年,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领导这场农民起义的是( )
A.李自成 B.黄巢 C.张角 D.吴三桂
7.清朝的建立者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康熙帝
8.1616 年,口口口口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口口口口”应是( )
A.松赞干布 B.怀仁可汗 C.成吉思汗 D.努尔哈赤
9.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不到两天就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下列各项与明朝灭亡关系最密切的是
A.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B.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0.与以前的农民起义相比,表明明末农民起义发展到新水平的是( )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主张政治平等
C.提出了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口号
D.没收了地主和官僚的土地、财产
11.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明末人们愿意“开了城门迎闯王”的主要原因是
A.闯王治军严明;人数众多 B.闯王军队战斗力强悍
C.明朝流民众多,匪患横行 D.明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12.图史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边的地图有助于下列哪一具体内容的学习
A.元末社会动荡的表现 B.清兵入关的路线
C.“满洲”的兴起 D.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1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起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黄巢起义②大泽乡起义③李自成起义 ④黄巾起义
A.①④③② B.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14.见如下图的图示,这两种变化是哪一人物所为(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阿保机 D.成吉思汗
15.1616年,下列哪一位人物建立了后金政权( )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阿保机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以德治国,其政治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的“新皇帝”是谁?材料中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四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
——《简明中国古代史》
(4)作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5)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17.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明朝走向灭亡。让我们徜徉历史长河,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
【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2)明太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控制的?
【监视臣民,恐怖统治】
材料二 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客人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3)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改革科举,思想控制】
材料三 以经学文艺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的科场文章,自是束缚人们思想和才华的陈词老调……清朝通过实行科举考试……但这样考取的文士进入官僚的行列,政治日趋腐败,也是必然的。
——《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新变化?据材料三回答,这样的“科举考试”带来了怎样的弊端?
【农民起义,明朝灭亡】
材料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引自《石匮书后集》
(5)“闯王”为什么受到人民的爱戴?
(6)“闯王进京图”暗示着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属于自然灾害,不是政治腐败的表现,D项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深重和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都是明代政治腐败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官员贪污昏庸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后来的李自成成为农民军的领袖。他率领的部队坚甲铁骑,逐渐成为各路起义军中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1644年3月,李自成指挥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杀,明朝至此宣告灭亡,C项正确;ABD项不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排除AB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壮大成为灭亡明朝的主力,C项正确;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张献忠是明朝末年农民军的另一位领袖但不如李自成重要,张角是东汉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末年爆发农民起义,最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D项正确;西汉、东汉和唐朝都不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中“1616年”“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根据材料“1636年”“改国号为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所以①②分别为努尔哈赤、皇太极,A项正确;铁木真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阿骨打在1115年建立金国,阿保机建立辽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康熙继承顺治的帝位,是清朝第四位帝王;乾隆继承雍正的帝位,是清朝第六位帝王,二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A项正确;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开国皇帝,排除B项;张角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排除C项;吴三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引清军人关,排除D项。故选A。
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当时明王朝还没有灭亡,皇太极继位后金可汗, 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所以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极,B项正确,排除A项;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排除C项;康熙帝是清朝建立之后继位的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故D项正确;松赞干布是吐蕃赞普,排除A项;怀仁可汗是回纥首领,排除B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排除C项。故选D。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B项正确;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人关,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明朝灭亡没有联系,排除C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后,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国农民起义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之前的农民起义好多都建立政权,不属于新水平,排除A项;主张政治平等不是明末农民起义发展到新水平的表现,排除B项;没收了地主和官僚的土地、财产之前的农民起义也有过的现象,不是明末农民起义发展到新水平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根据明朝末年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以看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说明明朝的统治不得人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的态度,不是军队纪律,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匪患横行,而是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
依据图片中文字“明”“西安”“大顺”等文字提示,还有箭头的走向。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人民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944年李自成的军队对北京城发动猛烈进攻,推翻了明朝。D正确;根据图片的“明”“北京”,可排除A,元朝是北京称为“大都”,清军从山海关开始入关,B排除;“满洲”的兴起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不对。C排除;故选D。
1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大泽乡起义是公元前209年,发生在秦末;李自成起义是明朝末年;黄巾起义是184年,是东汉末年。因此按照时间顺序为②④①③,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14.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女真为满洲;后金为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海西四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B项正确;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政权,排除A项;阿保机建立的是辽政权,排除C项;成吉思汗统一的是蒙古各部,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B项正确,排除A项;阿骨打建立的是金朝,阿保机建立的是辽,排除CD项。故选B项。
16.(1)重新通向大一统
(2)秦始皇或嬴政。郡县制
(3)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4)女真族(满族)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一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可知孔子的政治目的是希望中国重新通向大一统。
(2)依据材料二“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或嬴政,秦始皇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依据材料二“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政府或朝廷任免,不得世袭,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依据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可知主要信息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即使汉唐极盛时期也不能相比。结合所学,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疆域的有效管辖,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后来其子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金,改名为满洲,因此清朝可以说是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政权。
(5)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孔子希望中国历史重新通向大一统,材料二反映了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巩固统一,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实行行省制巩固统一,材料四反映了清朝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国家,由此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一。
17.(1)认为相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废行省,设三司。
(3)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授权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所以宋濂在自己家里请客的情况皇帝是通过锦衣卫知道的。锦衣卫的职责是监视、侦查、逮捕和审讯发表不满言论或从事反抗活动的百姓和官员。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
(4)明朝统治者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是来自四书五经,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有八个部分组成,因此形成了八股文;弊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华,使政治日趋腐败。
(5)原因: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打开官府的粮仓金库,放粮发钱,救济饥民。
(6)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详解】
(1)依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段话表明明太祖罢丞相主要原因是相权威胁皇权,加强专制统治。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2)依据所学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了行省,设立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分管地方的民政、司法和军务。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授权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所以宋濂在自己家里请客的情况皇帝是通过锦衣卫知道的。锦衣卫的职责是监视、侦查、逮捕和审讯发表不满言论或从事反抗活动的百姓和官员。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是明朝加强君权的重要特务机构。
(4)根据材料三可知,明朝统治者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是来自四书五经,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有八个部分组成,因此形成了八股文;依据材料三“以经学文艺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的科场文章,自是束缚人们思想和才华的陈词老调…清朝通过实行科举考试…但这样考取的文士进入官僚的行列,政治日趋腐败,也是必然的。”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华,使政治日趋腐败。
(5)依据材料四信息:“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民谣中的“闯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所以“闯王”受到人民的爱戴。
(6)依据所学可知,“闯王进京图”暗示着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