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1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从1271年开始了它的统治,直到1368年,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中国完全由游牧民族统治。”这个“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2.在对下图的判断中,同学甲和乙发生分歧。乙错误地以为是“清朝”疆域图,被同学甲纠正为“元朝”疆域图。同学甲的判断依据包括
①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②满族在元朝形成
③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④大都是元朝都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朝,设立的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专门机构是 ( )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市舶司
4.如果让你对下边这部史学名著作一相关介绍,以下内容你可以选择的是
①成书于北宋时期
②主编是司马光
③记述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
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如图),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7.下图人物作为“一代天骄”的最主要事迹是:
A.消灭南宋、统一中国 B.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
C.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建立北宋 D.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8.下列出现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嬴政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10.南宋时,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
A.瓦子 B.市舶司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11.南宋时期,取得过郾城大捷的抗金将领是
A.司马光 B.岳飞 C.辛弃疾 D.文天祥
12.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李世民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13.影视作品的内容背景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在一部以元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可以出现的场景是( )
A.西域都护管理新疆 B.元昊称大夏皇帝
C.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D.宣政院管理西藏
14.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澶渊之盟 D.戚继光抗倭
15.“王安石变法意在通过经济手段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普通百姓。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国家才能强盛。”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措施有
①保甲法 ②募役法 ③青苗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民族交往加强,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贞观十五年正月,吐蕃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回来后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见下图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
图 会盟碑材料三: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中的“吐蕃赞普”指的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写出唐朝维系朝廷与吐蕃关系的主要方式。
(3)依据材料三,请简要归纳两宋时期的社会特征。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他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1)材料一中的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性?
(2)由材料二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什么制度?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元政府是如何对西藏、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政权相继灭了西夏、金,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元朝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游牧民族统的全国政权,直至1368年被农民起义推翻,故D项正确;隋朝的统治时间是581-618年,且不是由蒙古族建立,排除A项;唐朝的统治时间是6181-907年,且不是由蒙古族建立,排除B项;北宋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且不是全国大一统政权,排除C项。
2.C
【详解】
依据题干中“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辽阳行省”“甘肃行省”等,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故①符合题意。在元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满族形成于明朝末年,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故②不符合题意。据题干中“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故③符合题意。据题干中“元朝”疆域图,可见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故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组合型历史选择题最常见的方法是排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项正确;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地区,排除B项;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④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史记》,所以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5.C
【详解】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大运河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排除B;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排除D。故答案为C。
6.B
【详解】
根据材料“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吸取唐末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改变统治策略,削弱武将对军队的调度指挥权。重用文官,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7.B
【详解】
“一代天骄”是指成吉思汗(铁木真),经过多年征战,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B符合题意;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是忽必烈,A排除;建立北宋的是赵匡胤,C排除;张骞两次出使西域,D排除。故选择B。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C项正确;隋唐、明朝都是由汉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D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杨坚建立隋朝,排除B项;李渊建立唐朝,排除C项。故选D。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广州、泉州;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南宋时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市舶司办理手续。故正确答案为B。瓦子是宋代的娱乐场所;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的管理澎湖群岛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此题应理解并识记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相关史实。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11.B
【详解】
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B符合题意;司马光著《资治通鉴》,A排除;辛弃疾与“郾城大捷”无关,C排除;文天祥抗元,D排除。故选择B。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李世民,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A排除;安禄山唐朝发起“安史之乱”人物之一,B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D排除。故选C。
1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得,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故选D项;依据题干中信息“元朝”“可知,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设置的,故排除A项;元昊称大夏皇帝,是在北宋时期,故排除B项;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是在10世纪初,故排除C项。故选D。
14.B
【详解】
南宋岳飞抗金的著名将领,取得收复建康和郾城大捷,故B符合题意;卫青、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排除A;1005年,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澶渊之盟,排除C;明朝后期,戚继光抗倭,排除D。故选B。
15.D
【详解】
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包括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就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募役法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就是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方田均税法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就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保甲法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①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他”:唐太宗。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唐代维系朝廷与吐蕃的关系用和亲(联姻)及会盟的方式
(3)两宋社会特征为政权分立,战乱频仍;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4)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和平相处,友好交往,才能共同繁荣
(1)
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民族交往加强,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结合所学可知“他”是唐太宗。“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材料中的“吐蕃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可知“赞普”是松赞干布。
(2)
根据材料一“吐蕃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维系朝廷与吐蕃关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和亲。
(3)
根据材料三“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各族人民共同劳动生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战乱频仍;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4)
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中和亲等民族政策、两宋时期和战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从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和平相处,友好交往,才能共同繁荣进行回答。
17.(1)制度:科举制。 正式确立: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进步性: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行了教育的发展。
(2)制度:行省制度.
意义: 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事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详解】
(1)第一小问,“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小地主和平民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行了教育的发展。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可知制度是行省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事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的科举制及地方制度,结合所学和材料进行分析,知识的识记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元朝对地方及边疆的管理需要特别注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