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的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抗美援朝
2.彻底摧毁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是( )
A.新中国成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土地改革完成
3.下图是新华书店建国初期印制的宣传提纲,其土地所有制变成了( )
A.地主所有 B.农民所有
C.集体所有 D.国家所有
4.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以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1951年时代热词的是
A.新中国土地改革“最可爱的人”
B.总路线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好”
C.红卫兵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
D.中国梦精准扶贫“两个一百年”
5.图片承载着历史,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应该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6.下列图片呈现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大生产运动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农业合作化运动
7.下图为1951—1953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这本质上反映出( )
A.它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这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
C.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D.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8.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历代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使该“预言”落空的举措是( )
A.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B.完成土地改革
C.立了新中国 D.和平解放西藏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保证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0.电视剧《老农民》开始的剧情是:山东黄河岸边的麦香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牛大胆为首的贫农都分到了土地,而从北平归来的地主儿子马仁礼则一夜之间一无所有。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1.人名通常体现一个时代的痕迹,下列人名可以体现“新中国成立和巩固”这一主题的是( )
A.纪建党、石建军、张建国 B.李建国、陈援朝、祁土改
C.赵文革、纪跃进、刘公社 D.朱港澳、董联产、梁开放
12.《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以下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民生措施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
二、综合题
13.
(1)上图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2)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得以发生的指导性文件是什么?
(3)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基本目的是什么?
(4)这一重大事件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14.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引领着时代思潮,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 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务印书馆发展大事记
时间 发展概况
1897 年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为满足当时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 年 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 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
1903 年 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 书》;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
1914 年 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 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 年 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4 年 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
20世纪20—40年代 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 及《丛书集成》
——摘编自肖东发等《中国出版通史》材料二 1912—1931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杂志
商务印书馆(15种) 中华书局(8种)
《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东方杂志》《自然界》《教育杂志》《英文杂志》《英语周刊》《出版周刊》 《图书汇报》《儿童世界》《儿童画报》《儿童教育画》 《妇女杂志》《少年杂志》《学术杂志》 《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 《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 《中华学生界》《中华妇女》
——摘编自牛晨越《民国前期出版多元化发展研究》 材料三(1952年)出版总署指定中华书局为中央一级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才逐步 确立了农业技术的专业出版方向,以出版译介苏联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类书籍为 主,1952年出版书籍229种,共计14 454千字,用纸数5647令。
——摘编自申爽《中华书局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探(1949—195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 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杂志的共同点。这反映了怎样的 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版“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类书籍”的原 因。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出版行业的认识。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然而新生的政权面临诸多考验,在党的带领下,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新中国渡过重重难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毛泽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毛泽东对一位解放军高级将领说:“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
材料三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毛泽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此次重要会议通过的一部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的“高级将领”指的是谁?这次入朝的最终结果如何?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推行了一项“暴风骤雨”式的改革,其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此历史事件和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4)依据所学知识,结合(1)(2)(3)问反映的事件拟一个主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指的是1952年底基本完成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一五计划侧重我国工业化建设,与土地制度和所有权无关,排除B项;三大改造中把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即公有制,排除C项;抗美援朝属于军事行动,与土地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排除B项;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建国初期印制的宣传提纲……平分土地”及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A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排除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属于1951年时代热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土改改革是在1950-1952年,“最可爱的人”是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战士,A项正确;总路线、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好”是指1958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B项;红卫兵、阶级斗争、“停课闹革命”对应的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排除C项;2012年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精准扶贫,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农民烧毁地主的地契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图二民众进行抗美援朝游行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见,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都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抗美援朝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C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国共对峙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和翻身农民领导土地证都与土地改革有关,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体现打土豪、大生产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材料反映1951年到1953年全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故C项正确;ABD属于直接影响,而非本质意义,排除ABD。故选C项。
8.B
【详解】
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2年,我国完成了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得到提高,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建立、和平解放西藏与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保证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村土地,不是政治纲领,排除AD两项;材料说的是建国后,排除C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电视剧《老农民》开始的剧情是:山东黄河岸边的麦香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牛大胆为首的贫农都分到了土地,而从北平归来的地主儿子马仁礼则一夜之间一无所有。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A项正确;一五计划主要与工业化有关,排除B项;三大改造使土地所有制变成集体所有,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时期土地是公有,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使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因而可以体现“新中国成立和巩固’这一主题的人名有建国、援朝、土改,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2.B
【详解】
依据题干“民生措施”,结合所学知识,1950-1952年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剥削制度,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得到解放,因此真正改善了广大人民的民生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是针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不是最能说明题干中观点的民生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3.(1)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详解】
(1)根据“向人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结束于1952年底。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指导型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目的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14.(1)方向:主要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中外文工具书,学术名著,经典古籍等。
原因: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近代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积极引 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和任用专家学者,面向民众教育事业,重视组织管理, 适时调整业务。
(2)共同点:出版的杂志种类多,涉及面较为广泛;面向不同的群体;面向不同的年龄段;重视时 代和社会的需求。
时代意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和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等。
(3)原因: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稳定政权的需要;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要为文化的宣传及知识的普及服务;要关注到不同的读者群体;要考虑到社会和时代需求;要 符合国家政策和利益。
【详解】
(1)问题一:依据材料“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1915年第一步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可知编译方向是出版中外文工具书,从“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可知编译方向是出版教育教学书籍,从“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可知出版方向是出版学术著作,从“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匹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从书集成》”,可知出版方向是出版经典古籍。故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是主要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中外文工具书,学术名著,经典古籍等。问题二:结合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改革的措施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等因素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如: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近代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和任用专家学者,面向民众教育事业,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
(2)问题一: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杂志的共同点是出版的杂志种类多,涉及面较为广泛;面向不同的群体;面向不同的年龄段;重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等。问题二:依据“1912—1931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杂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杂志反映的时代意义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和思想解放;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为稳定政权,也为工业化建设做准备,出版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类书籍。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出版行业要与时俱进,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要考虑社会和时代需要,要有新闻出版行业的担当,从大局出发,出版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书籍。
15.(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意义: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彭德怀。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根据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可知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此次重要会议通过的一部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部纲领的意义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
将领:根据材料二“要尽快入朝……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可知是抗美援朝,因此材料中的“高级将领”是彭德怀。意义:根据所学可知经过三年的战争,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
根据材料三“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农村推行了一项“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共同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共同作用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
根据材料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材料二的抗美援朝、材料三的土地改革,可知是围绕如何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如何进行巩固新生政权的。因此可以得出一个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