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
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B.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C.发展航空母舰技术 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2.在早年的香港电影里,与内地人有关的镜头似乎只有一种类型,就是“逃港”(即偷渡)。而如今,内地的居民仍然频繁往来于香港的大街小巷,他们已经成为香港旅游购物的主力军。内地居民角色变化最能说明:
A.民族团结是基本国策 B.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C.“一国两制”是正确的 D.“科教兴国”是奠基工程
3.2010年3月23日,袁隆平在北京法国驻华大使馆接受法国驻华大使苏和代表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兰西共和国农业成就勋章,其获奖理由是“他造福了全世界”。袁隆平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研制出原子弹 B.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在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 D.成功研制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中医再次引发世界瞩目,也引发了小明同学探究中医历史的兴趣。下面搜集的图片中有一个与小明探究的范围不符,这张图片是
A. 华佗 B. 张仲景
C.《齐民要术》 D. 《黄帝内经》
5.袁隆平被授予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还先后获得联合国、美国、日本授予的8项国际奖。其主要贡献是( )
A.研制“两弹一星” B.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制定“863”计划 D.研制“银河”计算机
6.下列歌谣曾经流行于改革开放前的是
A.吃不愁,住无忧,无事花钱去旅游
B.吃安全,重营养,绿色食品重健康
C.乘火车,坐飞机,出门办事不发愁
D.中山装,铁饭碗,粮食布匹凭票买
7.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于2021年10月16日开始,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上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由此想到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基的“飞天”第一人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翟志刚 D.杨利伟
8.下表是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项目 1990年 2010年 2013年
食品支出 54.2% 35.7% 35%
交通、通讯支出 3.2% 14.7% 15.2%
文教、娱乐支出 8.8% 12.1% 12.7%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思想的解放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娱乐活动的丰富
9.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粹了它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材料论述的是发射东方红一号
A.背景 B.过程 C.条件 D.影响
10.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家庭财富标志。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富标志的变化,反映出( )
A.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B.经济持续增长使消费观念不断变化
C.经济持续发展使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D.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11.2021年11月15日,他的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举行。水稻般金灿灿的幕盖上,放着一碗稻谷、一碗米饭,碗上写着一句话:“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材料中的“他”是
A.王进喜 B.袁隆平 C.焦裕禄 D.钱学森
12.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3.“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在“内乱”的同时,仍然取得一些科技成就,如( )
A.青藏公路 B.青藏铁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4.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仍然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有( )
①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建成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④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一位人物的发明( )
A.蔡伦 B.毕升 C.李时珍 D.爱迪生
二、综合题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直到1953年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郑千里《“两弹一星”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对中国来说,“现在进行国防工业建设,重要的是把最新的武器,如导弹、氢弹、无线电操作等搞起来,一旦战争发生可以解决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导弹,帝国主义就会使用导弹。”
——袁和平《“两弹一星”筑就大国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为什么却要耗资研究“两弹一星”?请列举两位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材料二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2021年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右图是当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18时48分,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央视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过程中,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是在何时?这艘载人飞船叫什么名字?
材料三 (见下图)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
17.居安思危,大国长安。广大中学生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不断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
【科技安全】
(1)依据示意图,写出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科技成就是什么?这一成就的主要发明人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美誉?结合示意图回答,哪一科技成就最先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军事安全】
军事安全既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领域,也是国家其他安全的重要保障。
(2)“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
①扩大军队规模 ②增加军队数量 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 ④走科技强军之路
A.①② B.③④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哪支?图9中①位置缺失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五大军种中的哪一军种?写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的是哪一军种?
【国土安全】
国土安全是指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海洋权益及边疆边境不受侵犯或免受威胁的状态。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复杂严峻挑战,维护国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重要、紧迫的任务之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边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4)我国现有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哪一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何种政治制度?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土安全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故A符合题意;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发展航空母舰技术与题干的20世纪60、70年代不符,排除BC;杂交水稻培育技术与题干的国防尖端技术不符,排除D。故选A。
2.B
【详解】
依据题干“在早年的香港电影里,与内地人有关的镜头似乎只有一种类型,就是“逃港”(即偷渡)。而如今,内地的居民仍然频繁往来于香港的大街小巷,他们已经成为香港旅游购物的主力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经逃港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好,生活水平高,后“仍然频繁往来于香港的大街小巷,他们已经成为香港旅游购物的主力军”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内地经济迅速发展,居民富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内地居民角色的变化最能说明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B项正确;题干旨在从经济角度论证改革开放的影响,ACD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项。
【点睛】
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 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平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故选B项;研制出原子弹不是袁隆平的贡献,故排除A项;在人类基因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不是袁隆平的贡献,故排除C项;成功研制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不是袁隆平的贡献,故排除D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中医再次引发世界瞩目”结合所学可知华佗的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都是中医著作或者成就。贾思勰《齐民要术》是农学作品,与中医无关,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与中医学有关,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B符合题意。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研制“两弹一星”、制定“863”计划、研制“银河”计算机均是工业领域,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详解】
中山装,铁饭碗,粮食布匹凭票买属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生活现象,D项正确;ABC均是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现象,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基的“飞天”第一人,D项正确;钱学森、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AB项;2008 年 9 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不符合“飞天”第一人,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依据1990-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表可以看出,食品支出在逐渐下降,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支出明显提升,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符合题意;ABD项都推动了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择C。
9.D
【详解】
依据题干“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给……的打击”“粉碎了……”这些关键词,可以分析得出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给我国和世界带来的影响。D正确;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故选D。
10.B
【详解】
根据四张图片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家庭财富标志越来越高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B项正确;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并不能反映出就业观念不断变化,排除A项;图片没有体现就业观念不断变化,排除C项;结合材料中的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使得人们家庭收入增加,家庭财富的标志发生变化,并不是阐述工业技术进步使产品质量提升,排除D项。故选B。
11.B
【详解】
根据材料“……水稻般金灿灿的幕盖上,放着一碗稻谷、一碗米饭……‘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B项正确;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被称为“铁人”王进喜,排除A项;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排除C项;钱学森是火箭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
图片“蘑菇云”是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地区爆炸成功,“蘑菇云”腾空而起。故D符合题意;“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不会出现“蘑菇云”,故A不符合题意;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与图片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与图片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图,通过分析图片,认识图片是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特有的“蘑菇云”,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3.D
【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可知反映的内乱是指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是我国的一场内乱,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D项正确;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青藏公路通车,排除A项;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排除B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时间是1966-1976年。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建成,排除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A项符合题意;北宋匠人毕昇,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成了活字印刷术。B项不合题意;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经过27年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C项不合题意;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有一千三百多项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16.(1)新中国面临着核威胁;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环境;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任答一点) 钱学森、邓稼先等
(2)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3)袁隆平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4)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所以我国要发展科学技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言之有理,答出一点)
(1)
(1)问题一: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现在进行国防工业建设,重要的是把最新的武器,如导弹、氢弹、无线电操作等搞起来,一旦战争发生可以解决些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导弹,帝国主义就会使用导弹”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核威胁;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环境;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决心研究“两弹一星”。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钱学森、邓稼先是为中国的武器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人物,有着“两弹元勋”的称号。
(2)
依据所学可知,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
(3)
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袁隆平。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问题三:依据所学可知,袁隆平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4)
依据材料四信息“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科技强国和提高综合国力都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围绕材料归纳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17.(1)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B
(3)华东军区海军;战略支援部队;第二炮兵(或火箭军)。
(4)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国土安全是头等大事,个人生命安全,社会的稳定繁荣,都离不开背后的国家和国家能力,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科技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这一成就的主要发明人是袁隆平,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结合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最先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根据材料“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 ④走科技强军之路。①扩大军队规模、②增加军队数量与材料信息不符,我国现在更注重军队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4月),我国建立了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图中①位置缺失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五大军种中的战略支援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的是第二炮兵(或火箭军)。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5)开放性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土安全谈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国土安全是头等大事,个人生命安全,社会的稳定繁荣,都离不开背后的国家和国家能力,同时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