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观察下面示意图,反映了东汉后期怎样的政治现象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中央地方矛盾尖锐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2.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 D.建立刺史制度
3.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农民起义,这场起义是( )
A.大泽乡起义 B.楚汉之争 C.五斗米道起义 D.黄巾起义
4.下图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演进,图中①②对应的历史事件应为
A.灭掉六国、中央集权 B.休养生息、光武中兴
C.揭竿而起、外戚专权 D.设郡置县、黄巾起义
5.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东汉统治 B.打击宦官的权力
C.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D.防止外戚夺权
6.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休养生息 D.民族交融
7.西汉的都城与东汉的都城都很繁华,被称为“东西二京”。这里的“东西二京”是
A.长安和镐京 B.咸阳和洛阳
C.长安和洛阳 D.成都和建业
8.历史学习中,图示法能够很直观、明晰、明了的表达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告诉了我们的历史信息是( )
A.分封制的演变过程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9.“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全国性农民暴动。”这一起义发生在
A.西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东汉末年 D.魏晋时期
10.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光武中兴
11.毛泽东称东汉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2.2020年10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点赞东台西溪大型仙幻实景秀《天仙缘》。该剧借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人之恋展现东台先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美好品质,巧妙融入东台盐文化和发绣等,是一幅鲜活的东台文化“藏宝图”。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王与马,共天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文化经济高度繁荣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3.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史称“光武中兴”,其原因不包括
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州县,裁减冗员 D.外戚宦官交替执政
14.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影响是
A.因为起义9个月就失败了,所以影响不大
B.使东汉统治者励精图治
C.基本上摧垮了东汉政权
D.消灭了东汉政权
15.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将民本思想阐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苦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能“制民之产”,就是希望统治者提供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农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 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编自周克浩《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之异同》
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 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 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
——摘自晁福林《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东汉建立之初,因为统一战争的需要,曾经对农民征收田税什一。建武六年(公30年),刘秀下诏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以纾解民困,为了节省开支,东汉精兵简政,裁并一大批郡县,减少大小官吏数万人;还撤销地方军队,组织军队进行屯田,以减少军费开支。
——摘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统治者稳定社会局面所采取的措施。
17.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历史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历史》
材料二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材料三 (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注:十二年,建造咸阳城,修筑冀阙,秦迁都于咸阳。合并各小乡聚,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共四十一县。规划田亩,设置阡陌。)——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指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简述材料二中“(孝公)十二年,……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该事件有何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A项正确;图片信息中没有体现中央地方矛盾尖锐,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图片中没有涉及诸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C
【详解】
依据所学,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严惩贪官污吏,C符合题意;释放奴婢是光武帝实行的措施,但不是反腐败方面的,A不符合题意;实行三十税一是在西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的是汉武帝,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D
【详解】
东汉末年张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农民起义——黄巾起义,D项正确;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B项;五斗米道起义不符合“有组织、有准备”,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详解】
根据“刘邦建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根据“刘秀称帝”,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外戚专权出现在东汉后期,排除C项;黄巾起义出现在东汉末,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符合题意;打击宦官的权力、防止发生农民起义、防止外戚夺权,与出现“光武中兴”的根本目的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休养生息是西汉前期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民族交融”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C
【详解】
据所学可知,西汉都城是长安(今西安),东汉都城是洛阳,C项正确;镐京(今西安)是西周时期的都城,排除A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B项;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都城;建业是南京在东吴时期的名称,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D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并世代相传,排除A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黄巾起义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故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反映的是外戚专权现象。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百家争鸣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指的是两宋时期,排除C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期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减轻刑罚合并郡县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B项正确;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幼小,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即位的岁数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100多天。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昏暗。故选项D符合题意;"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是唐朝,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不是出现“光武中兴”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统治时期,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减轻农民负担。还合并州县,裁减冗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4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历时9个月就失败了,也没有消灭东汉政权,但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所以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但并没有导致其灭亡,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被镇压,B项符合题意;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因即位皇帝大都年幼,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又导致宦官专权。皇帝也大多早逝,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C项;东汉建立者光武帝采取一系列稳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各地要重视农业生产,以此作为官吏的考核标准;通过借贷扶助贫民,并适时赈济灾民;以农为本(以民为本)   
(3)减少田税,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少军费开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孟子的思想奠定了传统 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可得出孟子民本思想奠定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成为民本思想的典范;根据所学知识,民本思想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 差者给以处罚;……”可得出汉文帝治国理政的措施:各地要重视农业生产,以此作为官吏的考核标准;根据材料“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赦免还贷、遇到 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可概括得出汉文帝的措施:通过借贷扶助贫民,并适时赈济灾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东汉建立之初,因为统一战争的需要,曾经对农民征收田税什一。建武六年(公30年),刘秀下诏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以纾解民困,……”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初年统治者稳定社会局面所采取的措施:减少田税,减轻农民负担;根据材料“为了节省开支,……裁并一大批郡县,……;还撤销地方军队,组织军队进行屯田,以减少军费开支。”可得出措施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少军费开支。
17.(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旧的社会制度在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国的改革浪潮促使了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见解、观点,用来解决社会问题。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也有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
共同原因:执政者吏治清明,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祟尚节约,刑法严明等。
(3)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奠定了下基础。
(1)
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开创性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可得出,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旧的社会制度在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各国的改革浪潮促使了不同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见解、观点,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也有十分重要、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可得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共同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有执政者吏治清明,关心民生,注重经济发展,祟尚节约,刑法严明等。
(3)
根据材料三“ 合并各小乡聚,编为大县,每县设县令一人,共四十一县。规划田亩,设置阡陌。可得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奠定了下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