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09: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它是中用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下列关于该王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
B.晋武帝时期,为争夺中央政权发生了“八王之乱”
C.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D.统治腐朽,其暴政引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2.《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种人口的迁移对北方人口变化的影响是
A.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增加 B.西域各族迁移到黄河流域
C.中原人迁到边疆 D.东部人口大量北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 )
A.推动民族交融 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C.动摇中央集权 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4.东晋的建立者是
A.苻坚 B.曹操 C.刘备 D.司马睿
5.他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他”建立的王朝是( )
A.魏 B.蜀 C.东汉 D.西晋
6.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7.从如图历史纪年表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A.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朝代
B.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C.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D.宋齐梁陈是同时并立的政权
8.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A.战国大变革时期 B.秦末农民战争时期 C.西汉汉武帝时期 D.西晋八王之乱时期
9.苻坚即位以来,陆续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在国都南边举行了祀天仪式,躬耕籍田,还命人君行了养蚕之礼。材料所述内容( )
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体现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的影响
D.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10.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图中“\\\\\\”部分代表哪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A.鲜卑族 B.匈奴族 C.羌族 D.氐族
11.西晋时的贵族 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 讲排场当作体面的大事 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B.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统治时间十分短暂 D.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12.《三国演义》开篇中说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是( )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13.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常常会引发人口迁移。引发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的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4.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结束三国以来分裂局面,建立西晋政权的是( )
A.司马彭 B.司马炎 C.王敦 D.王导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360多年间,先后有30多个大小政权交替兴灭。其中短暂统一全国的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
二、综合题
16.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是时孝武因其余财府帑(tǎng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之蓄,始有钩深图远之意,探冒顿(mòdú)之罪,校平城之雠(chóu同“仇”)。遂命票骑,勤任卫青,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
——汉代杜笃《论都赋》
材料三: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四: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
(2)材料二记述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此后西汉王朝如何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3)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三,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秦汉时期民族间交流的特征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方地区出现的民族交融产生了哪些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李冰在充分认识岷江河道、水流、泥沙等规律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首创“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带领民众经过二十年的艰辛运作,终于在公元前256年建成都江堰。该工程在无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动调配水量,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洪水期又能将多余的水量排至外江,使灌区“水旱从人,时无荒年”。
——摘编自邓正龙《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文明成就―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核心价值》
材料三 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据记载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
——摘编自梁克家《三山志》
(1)根据材料一,对比两个图的工具,说明图二生产工具的优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的治水原则,并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八姓入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八姓人闽”对福建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它是中用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西晋后期,晋惠帝时,为争夺皇权,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B项正确;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排除A项;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A
【详解】
依据题干“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洛京在此指西晋都城洛阳。意思是,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避乱。大量中原人民为躲避洛阳战乱南迁,这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前往中原,所以北方的人口构成发生了变化。A正确;BCD涉及的迁移地点与题干地点不相符,排除;故选A。
3.A
【详解】
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这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A项正确;“消除了”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苻坚推动少数民族学习儒家经典,与动摇中央集权、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
据所学可知,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D项正确;苻坚是前秦的建立者,排除A项;曹操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排除B项;刘备是蜀国的建立者,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故司马炎建立的王朝是西晋,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B项正确;司马懿灭掉蜀国时,西晋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西晋代魏还没有统一全国,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C
【详解】
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C项正确;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而非两个朝代,排除A项;图示看不出秦王朝的影响,排除B项;宋齐梁陈是前后相继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造成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人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D项正确;战国时期 、秦末农民战争时期 和西汉汉武帝时期均没有出现大规模人口迁徙现象,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故材料所述内容体现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明影响,C项正确;苻坚的改革,缓和了北方地区的胡汉矛盾,而不是消除,排除A项;前秦是氏族苻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与江南无关,排除B项;淝水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军队打得惨败,也因此走向衰败,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0.A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部分是辽宁和陕西及河套地区,这是鲜卑族內迁的地区,A项正确;匈奴族和羯族迁到陕西一带,排除B项;羌族和氐族迁到陕西关中,排除C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根据题干“贵族 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 讲排场当作体面的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西晋统治阶层已经彻底腐朽了,丝毫没有顾及底层百姓的生活感受,只套图自己穷奢极欲,D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现象说明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无法说明人民的生活,也无法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更不能说明西晋统治时间的短暂,因此,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公元280年,统一南北,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是西晋,B项正确;西晋建立之前魏国已经灭亡,排除A项;东晋建立在西晋后,排除C项;北魏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B
【详解】
引发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的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B项正确;引发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是八王之乱,ACD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
14.B
【详解】
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B项正确;司马彭与建立西晋无关,排除A项;王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排除C项;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短暂统一全国的是西晋,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A项正确;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但主要偏安江南,排除B项;前秦和北魏作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曾统一北方,但并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排除CD项。故选A项。
16.(1)抵御匈奴;
(2)漠北之战;设置了西域都护
(3)①鲜卑;②氐;③羌;(任答2点即可)
(4)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回答材料中原文或极其相似的答案亦可);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④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
(1)根据“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知是为了抵御匈奴。
(2)根据“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可知描述的是漠北之战;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后来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除材料中的羯族和匈奴外还有鲜卑、氐、羌等。
(4)根据“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得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带来的影响根据“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17.(1)先进之处: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写出一点即可)。
(2)原则: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答“尊重自然”或“科学设计”亦可);功能:防洪,灌溉 (答“水运”不可)
(3)原因:中原经常战乱;作用:给福建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写出一点即可)。
(4)因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社会安定(写出两点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质农具比骨耜更坚固、更耐用、更锋利。言之有理即可。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李冰在充分认识岷江河道、水流、泥沙等规律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首创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可知,李冰的治水原则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第二问,根据“能自动调配水量,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洪水期又能将多余的水量排至外江,使灌区水旱从人,时无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原战乱频仍”可知“八姓入闽”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稳定。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八姓入闽”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技术水平、统治者的态度(国家政策)、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品种等等,都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