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明太祖统治时期 B.唐玄宗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2.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论及的帝王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大运河( )
A.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D.打通了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
4.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最北端、最南端分别是
A.洛阳、涿郡、江都 B.长安、洛阳、余杭
C.余杭、洛阳、江都 D.洛阳、涿郡、余杭
5.下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中图中最北端B和最南端A分别是( )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洛阳、江都 D.涿郡、余杭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东汉、前秦、隋朝 B.蜀、西晋、隋朝
C.东汉、西晋、唐朝 D.蜀、前秦、唐朝
7.隋朝的历史繁荣而短暂,以下史实属于隋朝的是( )
A.开辟丝绸之路 B.国家分裂 C.创立科举制 D.定都洛阳
8.这一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官员,它在中国推行了近2000年之久。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刺史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9.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统治基础,其选拔标准是( )
A.门第的高 低 B.才能和学识 C.帝王的喜好 D.财富的多寡
10.唐朝时,要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正确的路线是( )
A.江南河一长江一邗沟—通济渠一焚河
B.黄河一通济渠一淮水—邗沟一江南河
C.邗沟—长江—江南河—黄河—通济渠
D.江南河—邗沟一长江一黄河—通济渠
11.反腐没有过去式,只有进行时;但反腐也应标本兼治,从制度上消灭产生腐败的温床。秦隋两朝也都曾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秦隋两朝的制度创新包括( )
①大运河 ②中央集权制 ③科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盛行 B.全国户口众多 C.土地兼并严重 D.郡县数量过多
1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个材料( )
A.指出大运河的开凿耗费民力 B.描述了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C.记述了大运河的地理位置 D.描述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14.唐朝一位范阳(今北京)商人,要到洛阳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必须经过(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5.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发生在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①灭掉陈朝,完成统一②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③开凿大运河④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本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等
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魏晋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一中第二行括号内应该是哪位皇帝?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举制作为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一项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1)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员主要来自于哪个阶层?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
(2)亲自面试考生,创立殿试的是唐代哪位统治者?
(3)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始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故D项正确;明太祖和唐玄宗均晚于隋炀帝时期,排除AB;隋文帝统治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做法,但没有正式创立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屡次发动战争(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当民夫,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B项正确;隋文帝是开国皇帝,排除A项;BC项与隋朝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排除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最北到涿郡,最南到余杭,D项正确,排除BC两项;江都位于淮河和长江之间,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商港,排除A项。故选D项。
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①对应的朝代是蜀;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②对应的朝代是西晋;589年隋朝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故③对应的朝代是隋朝,B项正确;东汉是三国之前的朝代,排除AC项;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唐朝不是结束分裂后建立的朝代,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试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起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使中国又形成大一统的王朝,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历史上有许多朝代的都城设在洛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8.C
【详解】
根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度,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C符合题意。分封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与题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符。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
9.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技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借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淡化门第和出身,所以科举制选拔标准是才能和学识,B项正确,排除A项;帝王的喜好,财富的多寡与科举制度标准无关,排除CD项。故选B。
10.B
【详解】
根据“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从洛阳经大运河运抵余杭,必须依次经过黄河一通济渠一淮水—邗沟一江南河,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属于秦朝的制度创新,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③属于隋朝的制度创新,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④属于隋朝的制度创新,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大运河属于伟大工程,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根据“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可知,隋朝郡县数量过多,故选D;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咉郡县数量多,无法体现全国户口众多,排除B;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
13.D
【详解】
根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大运河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因此唐朝诗人的话赞扬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14.A
【详解】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从北至南先后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因此这位商人从北京出发到洛阳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必须经过永济渠,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统一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①②④正确,D项正确;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③与隋文帝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九品中正制;隋炀帝。
(2)合理内核: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公正、公平;机会平等,报考条件限制少;录取公平,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批判性继承。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由“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知魏晋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因此这位皇帝是隋炀帝。
(2)根据材料一、二,由“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合理内核”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公正、公平;机会平等,报考条件限制少;录取公平,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各朝各代都影响颇深,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批判性继承。
17.(1)世家大族(贵族阶层);隋朝。
(2)武则天。
(3)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因此,科举制诞生之前官员主要来自于世家大族(贵族阶层)。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学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