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蔡伦 B.华佗 C.张骞 D.毕昇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一代天骄”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统一蒙古 B.带领蒙古军队灭金
C.建立元朝 D.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3.人们把“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期才有的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4.成吉思汗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事迹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元世祖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州县制 D.行省制
6.南宋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是 (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7.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中“春分”“谷雨”都出自于
A.炎黄传说 B.道教教义 C.墨家学说 D.农历节气
8.从下图的连环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哪一位人物成为帝王的历史( )
A.汉高祖刘邦
B.隋文帝杨坚
C.唐高祖李渊
D.宋太祖赵匡胤
9.“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秦汉时期
10.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1.“(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该材料说明宋辽议和的影响在于
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保持了多年的和平局面
③有利于双方经济繁荣 ④杜绝了双方的争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摆脱统治危机, 富国强兵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13.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李世民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14.“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材料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铁木真统一蒙古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15.《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森《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此问题?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材料三:由于大兴科举、对文官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对武将频繁调动,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摘编自蔡襄《端明集》
材料二 《宋史》记载:“苏湖熟,天下足”,又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利纺纱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1)阅读材料一,分析材料中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反映哪一带成为了丰饶的粮仓?这里的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完成于什么时期?
(3)依据材料三回答,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宋代出现了哪些科学技术发明?
(4)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当时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和“专供演出的圈子”分别叫什么?形成于宋元时期的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保存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近代印刷术的基础。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A符合题意;带领蒙古军队灭金的是蒙古窝阔台,不是成吉思汗,排除B项;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不是成吉思汗,排除C项;完成统一的是忽必烈,不是成吉思汗,排除D。故选A项。
3.C
【详解】
指南针是北宋时期发明的,C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改进的,A不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是唐朝时期发明的,B不符合题意;火药在唐朝时期应用于军事,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改国号为元,④错误,ACD排除;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及对外扩张均是成吉思汗的事迹,①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故排除B项;州县制是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改变存在近六百年的州郡县制后施行的行政体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故选B;开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都市,排除A;广州和泉州都是元代著名的港口城市,排除CD。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谷雨前后适宜种瓜种豆,主要的有利条件是地温升高且土壤墒情较好;因此,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地理间的关系。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8.D
【详解】
根据连环画《黄袍加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因此连环画《黄袍加身》反映了宋太祖赵匡胤成为帝王的历史,故选D。
9.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因此题干中的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两宋时期,故选A。
10.A
【详解】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反映的是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由此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A项符合题意;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C项排除;募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排除。故选A。
11.D
【详解】
根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修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攻宋,逼近澶州,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抵澶州,宋军士气大增,击溃辽军。公元1005年,辽宋在澶州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这就是“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辽宋之间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繁荣,故①②③正确,D项正确;“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而不是杜绝了双方的争战,④错误,排除ABC。故选D。
1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以变法的目的是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A项正确;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增加政府收入是直接目的,排除BD项;人民生活富裕不是变法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A项。
1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李世民,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A排除;安禄山唐朝发起“安史之乱”人物之一,B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D排除。故选C。
14.C
【详解】
1129年金兵南侵时,岳飞率军在广德袭击金兵,第二年,进军统帅兀术在建康附近的牛头山遭到岳飞的伏击,狼狈逃窜,岳飞收复了建康,所以材料讲述的是岳飞,C项正确;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卫青北击匈奴,排除A项;铁木真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也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打垮了各部落,从而统一了蒙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铁木真统一蒙古,排除B项;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组织各地义军与元军进行激烈抵抗,无奈虽然义军英勇奋战,却仍然挡不住元军进攻的步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文天祥抗元,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募役法颁行之后,民户“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样使得部分农户的负担加重,B项符合题意;方田均税法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A项错误,排除A;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C项错误,排除C;募役法的实行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D项错误,排除D。故答案为B。
16.(1)节度使权力过重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重用文臣掌握军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等。
(2)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军队战斗低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收入锐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
根据材料可知,“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说明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藩镇的权力过重,导致君弱臣强,中央无力控制地方;“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说明解决措施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具体来说,分为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即权、钱、兵,如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重用文臣掌握军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等。
(2)
根据材料可知,“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说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官吏冗余,且官员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同时官员过多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
根据材料可知,“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说明变法的原因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说明变法前的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说明变法的原因是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说明变法前农民起义频发。
17.(1)加强皇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原因:优越的自然环境;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
(3)交子。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等。(从材料中答出两项即可)
(4)瓦子;勾栏;元曲。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可知,北宋为了加强皇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局面。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这就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这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过程完成于南宋。
(3)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交子。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这体现的技术有,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根据所学可知,其它技术还有,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等。
(4)
根据所学可知,“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瓦子;“专供演出的圈子”是勾栏;形成于宋元时期的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元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