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第六册第三课《童趣》,这一单元的四首音乐作品,都是围绕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展开的学习。
《木偶的步态舞》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与1910年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的钢琴曲集的第六首小曲,曲中大量运用切分音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即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常用节奏——拉格泰姆,描绘了一个红颜黑面、毛发耸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乐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有主题动机发展而成的音调带给人活泼、奔放的感觉,忽强忽弱的力度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木偶轻盈活泼,又带几分滑稽可笑的步态;第二乐段速度放慢,节奏拉开,旋律作半音下行,带有哀伤和乞求的意味,其间出现一系列带倚音的八分音符,两类节奏搅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十分可笑;第三乐段木偶主题的动机隐约可闻,将乐曲引入再现部分,木偶又不停地跳起了别具特色的步态舞。
二、学情分析
1、本班三年级学生能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善于模仿表演动作;能听辨节奏、速度、旋律,有了一些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基础;同时三年级学生对“童年”这一主题很感兴趣,易于对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欣赏此作品的优势。
2、低、中年级学生喜欢漫无边际地进行想象,有时会忽略对音乐要素本身的聆听与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带有明确目的地去聆听,有依据地进行想象,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乐曲《木偶的步态舞》主题旋律所表现的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感受音乐带给童年的快乐。
2、“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乐曲《木偶的步态舞》的作者是法国的德彪西。感受音乐中切分音节奏和倚音的弹奏是表现小木偶机诫、滑稽、夸张的音乐形象。
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聆听《木偶的步态舞》这首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要素感受音乐情绪;通过听、看、演、奏等音乐活动,启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想像与理解;并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大胆表达见解,自信地进行音乐表现。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准确把握乐曲《木偶的步态舞》主题旋律所表现的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能听出各种音乐要素的特点并对小木偶形象和活动进行联想。
五、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编创动作表现木偶的“步态”。
六、教学用具:
串铃、教学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模仿木偶动作互问好。
2、视频导入课题 。
(二)、聆听、感受钢琴乐曲《木偶的步态舞》。
1、聆听乐曲第一部分。
(1)教师先让学生听音乐的第一部分(课件播放),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怎样?并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2)学生体会第一部分节奏特点。
(3)学生感受乐句。
(4)师生随主题音乐模仿木偶律动。
(5)揭示课题。
2、聆听乐曲第二部分:
(1)教师请学生听第二部分和一部分对比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体会第二部分音乐出现一系列带倚音(装饰音)的八分音符, 模拟黑人音乐中常用的类似铃鼓的乐器——“班布拉”的音响,用以表现机诫的小木偶夸张的动作。
(3)学生感受木偶情绪的变化。
(4)师生随主题音乐模仿木偶律动。
3、聆听乐曲第三部分:
(1)让学生聆听,体会音乐的速度和情绪。
(2)学生分辨出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理解什么是“再现部”。
(三)总结拓展
1、分析乐曲曲式。
2、师生欣赏萨克斯乐团演奏的《木偶的步态舞》。
3、生随音乐律动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