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歌声》教案
【教学内容】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嘹亮歌声》
【课型】
歌唱教学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嘹亮歌声》是选自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音乐会》中的一节歌唱教学课,这是一首曲调规整、富有意境的儿童歌曲,歌曲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前面基本是卡农式,这样的演唱形式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对学生来说并不会太难,只是最后一个乐句连接到柱式和声,逐步加入了难度系数,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也体现了教材循序渐进的编写思路。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在音乐表现力方面能够对所听到的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表达出来,在音乐技能方面能够认识基本的节奏、音乐符号以及能够通过首调唱名法识谱、唱谱,歌唱音准较好,能自如的进行齐唱、简单的轮唱等演唱形式,但是本课最后一个乐句是由卡农式连接到柱式和声,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柱式和声的二声部,因此难度系数偏大,故在教学时我在这个地方需多下一些功夫。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以“回声”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让学生自主的去模仿彼此的回声,一开始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模仿我的回声和动作以及视觉上的图片对比,给学生引入了轮唱这种演唱形式。再通过唯美的纱巾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长音,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用教具激发学生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演唱长音时能够把时值拖满。在解决难点即最后一句柱式和声的地方,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的音准,我设计了学生自主运用首调唱名法唱谱的环节,这个想法是来源于于柯达伊教学法中的首调唱名体系,同时,这对学生的识谱技能也是一个提高。整节课我大胆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去掌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二声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多发现身边的“音乐”。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并在演唱中能注意声部之间的平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律动、唱谱等方法演唱二声部轮唱。
【教学重点】
在能正确演唱二声部轮唱的基础上控制好气息,唱出乐句感并注意声部的平衡。
【教学难点】
歌曲最后一句中卡农式向柱式和声的过渡。
【教学准备】
钢琴、板书、课题、纱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回声导入
1.山谷情境,引出回声。
出示图片,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
教师冲着山谷大声呼唤。
学生在山谷中说话,教师轻轻模仿回声。
学生两人一组自由模仿彼此的回声,注意回声的声音比原声弱。
2.模仿回声,引出轮唱。
(1)教师清唱歌曲,在长音处扬起纱巾,学生自由走动进行回声的初步模仿。
(2)出示两幅图(齐唱和轮唱),学生选择哪一幅图是与刚才歌曲的演唱形式相一致,引出轮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山谷中大声说话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在一开始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从视觉上分辨回声的模仿在音乐中其实就是轮唱这一种演唱形式,学生在听觉与视觉中又对轮唱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歌曲教学
出示课题。
完整聆听,观察图片(两幅轮唱),听一听歌曲中的的演唱形式与哪一幅图相一致。
2.学唱第一声部。
(1)出示第一声部乐谱,教师范唱第一声部并提问在什么时候扬起了纱巾,引出长音。
(2)用lu哼唱第一声部并在原地扬起纱巾,注意呼吸以及长音的演唱。
(3)加词演唱第一声部
3.学唱第二声部。
(1) 教师范唱二声部,听一听歌曲的结尾处与第一声部有什么不同,引出最后一句。
学生依据首调唱名法自主识读最后一句的乐谱,同时解决节奏与呼吸的难点。
4.解决最后一句柱式和声的难点问题
(1) 聆听歌曲,观察完整乐谱,找一找两个声部在什么地方重合在了一起。
(2) 学生视唱最后一句第一声部的乐谱。
学生聆听和声效果并合作演唱最后一句柱式和声,并观察音程走向。
师生接唱最后一句
5. 完整呈现。
学生完整演唱同时呈现视觉上的轮唱。
学生自学歌曲第二段并演唱。
跟随伴奏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做动作并演唱,呈现视觉上的轮唱。
(设计意图:在歌曲教唱中我采用分声部教学,先从学唱第一声部开始,运用纱巾来解决长音的问题。在学唱第二声部的时候,我通过范唱让学生感受到在结尾处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不仅节奏不同,音高也不同,因此让学生自主运用首调唱名法来视唱乐谱,以加深旋律印象并获得音乐技能的提升。)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音乐。
(设计意图:在这节课中我是从“回声”这种生活现象来引出歌曲的,因此,在最后我希望给学生传递的是要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去观察身边的音乐现象,这也是我这节课想达到的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反思】
《嘹亮歌声》是一首曲调规整、富有意境的儿童歌曲,歌曲是由卡农式过渡到柱式和声的二声部歌曲,歌曲最后一句的柱式和声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整节课我就围绕这一个难点展开教学。
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从一开始便设计了与学生在山谷中对话的情境,从而引出回声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轮唱这一种演唱形式,学生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参与度也很高,在模仿彼此的回声时他们也得到了释放。同时,我随着音乐的旋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重峦叠嶂的山峰,不仅让学生更加体会此情境,还在我的板书上体现了歌曲大致的旋律线条,音画结合让我的课堂更加丰富。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在解决二声部轮唱的进入问题上,我采用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用耳朵去对比他们模仿的回声与歌曲中的回声的不同,更加在视觉上体现了两种进入时间的不同,这让学生一下就清楚了第二声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的,这为我后面的演唱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运用柯达伊教学法解决和声难点问题。在歌曲最后一句的柱式和声难点上,我不仅让学生自主运用了首调唱名法识读乐谱以及科尔文手势辅助演唱,我还让他们听两个声部在钢琴上的和声效果,并引导他们去聆听其他声部,这对学生合唱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我相信,在合唱教学中,一定是要让学生先学会听,其次才是唱,尽管过程会有些枯燥、漫长,但这是合唱教学的一条必经之路。
本节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去自主感受歌曲,随着音乐自由行走,我看见了很多孩子已经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感觉,我想,这就是我认为音乐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学生最终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