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设计
张莹
一、学前准备
1.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预习尤为重要,对闻一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课前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闻一多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直观的印象。但大多数学生查找资料往往流于形式,对于像闻一多这样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伟人仅仅是初步感知。为此,学习本单元伊始,我就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不仅查作家资料,还要查文中所记述相关人物的资料,并且依据自己查到的资料写出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2.创意说明:本课是一篇教读课文。全文写作角度独特,结构精妙,语言典雅而富有诗意,感情真挚热烈,体现了一个诗人笔下同样跳动着爱国赤子心的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初一学生要想好好品味是需要深人研读才可以实现的。因此,本课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以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读、写人物类的文章,并学会总结阅读和写作的点滴体会。将本课设计为系列的学生活动:即认识闻一多一走近闻一多一评说闻一多。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巧妙的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文本、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评说文本,从而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与伟人的对话甚至完成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也能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一系列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读写,学会相互学习。
二、导学设计
第一板块认识闻一多
1.结合预习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闻一多先生。(必须用自己的话语结合资料说出自己心中的闻一多。)
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形成个性评价的能力。
2.学生自己介绍作者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的关系,初步预测课文会向读者展现一个与史料中有所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二板块走近进闻一多
1.师生竞赛轮读课文。(这一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希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阅读的氛围)学生一读——朗读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人读一部分,看谁读得好,那么大家看看分成哪两部分比较合适?(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快速理清课文的两大部分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采用此种设计可轻松地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这一环节采用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2.学会整体感知:用文中语句说说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感知内容)全文两部分是怎样衔接的?(体会文章思路和结构的安排)学生二读——跳读
生1: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生2:他是一个潜心钻研的学者。
生3:他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
生:文中两部分是通过过渡段衔接的。
3.以竞赛形式对课文进行研读品析写法。(课件出示竞赛环节)三读—赏读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细细研读第一部分内容,另一组研读第二部分。每一组竞相展示本组这部分内容写得好写得妙的地方,然后互相就对方的内容提问对方。(这一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式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均为体会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因此,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反应都很积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以从字词的品味、句子的表达、表现人物的手法三方面来分析。为了训练学生进行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我认为_处写得好,因为它用了__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 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接下来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本文对闻先生外貌描写很好,因为它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生2:我认为本文“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一句写得好,因为它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
4.在品读赏析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深人的理解。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再一次激发学生深人研读课文的热情,那就是让学生互相质疑提问,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多媒体显示: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要求学生为闻先生写一句墓志铭,来表达他们学过本文之后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及时动笔进行创造性表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本课典雅形象的词语。)学生作品展示:
生1:“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得痛痛快快;行行行,行得人中高标!”
生2:“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生3:“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学生对闻先生的祟敬之情在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了高潮,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文本取得了共鸣。
第三板块评说闻一多
1.将学生对闻先生的崇敬热情深化为理性的思考。
问题:(1)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2)学完本文后,我们在叹服闻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之余,还得到了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呢?(3)有人认为,闻一多由一个诗人学者转变为一个革命者,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似乎太不值得了,他完全可以专注于创作或学术研究,或许会写出更多作品不是更好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
3.总结收获。
我学到了以下阅读方法:
(1)查找课外资料,了解人物生活背景及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深人体会人物情感。
(2)抓住标题,把握文章写作角度。
(3)抓住文章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我学到了以下写作手法:
一个角度—闻一多的说和做(角度独特)
两个方面—学者和革命者(结构严谨)
三个事例—三本著作和三件事(选材精当)
四种精神—默默无闻苦心钻研大勇无畏言行一致(人格魅力)
五个特点—引用对比夹叙夹议形象描写用词典雅
我感悟了以下做人真谛:
(本节课因为时间关系,将这一环节设置为学生作业。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过一课之后及时反思总结,并且整理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使学生不仅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还要从学生之间学得经验,从而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反思]
1.本课的几个教学高潮都是由学生交流讨论而掀起的,这就说明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轻松驾驭。本课在学生分组赏读课文时,就有学生竞赛争相发言找出文中写得妙的地方,气氛非常热烈,讨论深人的程度也超过了我的估计,以至于课后有学生埋怨我给他们发言的时间太少,有些人都没有机会。
2.因为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发言时间设置显得不够充分,发言内容也有些散乱。我觉得在学法上还应给学生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否则,学生在修辞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找得过多,对事例概括理解不够。
3.让学生为闻一多先生写墓志铭这一设计很好,突破了以往单纯积累优美词语的模式,将积累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4.教过本课后,我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对其伟大的人格也油然而生敬意。这或许就是“教学相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