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导学创意
侯亚丽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同时文章宜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好文章。学生在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古今汉语在翻译上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兴趣点,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人文中三个人物特定的情境,揣摩他们的情态和心理,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学生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
本文短小精悍,情趣、理趣盎然;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既适用于诵读,又适用于品味。学生在已积累的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基础上,通过小组探讨,理解故事内容并不难;因此可联系上单元的《伤仲永》来有侧重的把握,其他方面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引导,从而使学生多角度获得启迪。
按照“朗读一译读一演读一悟读”的方式,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难点:
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而本文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而要使学生走进文本,真正体会对话的情趣,这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进行角色表演中,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品味探究,使他们在体验中感受三个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以此增强文学欣赏能力。
疑点:
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因为学生对吕蒙并不太了解,所以就会有以下的疑点:
吕蒙为什么会让鲁肃刮目相看?吕蒙在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一个人物?
教师在授课中要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通过扩写、补写、续写等方式,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样,既拓宽视野、开启思维、积累素材,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勤学传统,受到教益;又使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形象表现能力得到发展。
【自主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是英雄大聚会,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孙权。(可采用说评书的口吻来导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音节停顿。
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通课文。
强调字音:
卿(qing)涉(she)孰(shu)遂(sui )邪(Ye)通假字,同“耶”)
3.无标点符号课文辨读,读准字音、节奏。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4.指名朗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地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四人一小组,结合注释,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师生共同扫除阅读障碍。
z.掌握下列重点词句: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但当涉猎:只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孰若孤:与……相比如何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脱。以:拿,用,介词。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岂:难道。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④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⑤吴下阿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明确④⑤两个是出自本课的成语)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抓住“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的情节,力求语言流畅生动。
四、演读课文.品味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1.小组试演,推荐优秀者。
2.选出四名优秀者(旁白、孙权、吕蒙、鲁肃)全班进行演读。
3.学生演读后引导他们细细品味个性化语言。
用“ 写出了 ”的句式品味。
交流示例:
8.“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陈述学习的必要性,运用双重否定,写出了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写出了孙权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e.“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五、悟读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回答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古汉语知识、人物塑造、语言风格、思想启迪)。
示例:
(1)人物形象:运用对话,塑造三位个性鲜明的形象。
孙权,对下属非常关心,对吕蒙寄予厚望。
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
(2)启示:
从吕蒙的变化上:
a.开卷有益,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主要的)
(读书使人聪明,引导学生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b.要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建议。
从孙权“劝学”上:
c.劝说他人要说话委婉,还要用事实说话。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
2.众说纷纭话“读书”。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你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吗?(拓宽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交流示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反思与强化】
1.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可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提示:
“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
推荐参考《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节选)。
鲁肃代周喻,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皮?”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毋,结友而别。
2.联系《伤仲永》,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
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3.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他,让他也学起来。借鉴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