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底面被平均分成16份的圆柱形学具
教学流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体杯子和一袋牛奶,提问:如果想把牛奶倒入杯子中,怎样才能知道能不能装下呢?
2、 提问:什么叫做体积呢?我们学过那些求物体的体积?(课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还记得吗?
4、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二、活动导学、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再拼凑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再根据长方形与圆中各量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1、想一想:我们能不能也把圆柱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怎样转化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汇报。
反馈汇报:圆柱的底面是圆形,所以可以先将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再把这些小扇形沿着圆柱的高切开,最后再进行拼接,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补充)
2、教师用课件演示分割拼凑的过程。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等份(每份是一个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沿着高切开,并拼接起来,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分成32等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就等于底面积乘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三、知识拓展:小组讨论:
1、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3、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四、巩固反馈、提升结论
我们先来解决课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柱子的体积和水杯能装多少水的问题。
1、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2、从水杯里量,水杯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6厘米,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说明:求水杯能装多少水,就是求水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已知直径,应先求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3、金箍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200厘米。这根金箍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已知底面周长,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