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下数学 8.1平均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四下数学 8.1平均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5 10: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平均数。这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究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具袋(内有硬币、统计图学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口算
师:同学们,我们进行课前三分钟口算。
十个口算题:
2.7+1.5= 6.5-2.5= 2.5+2.5= 6.4-3.6= 1.8+4.9= 8.9-4.7= 4.7+6.9=
9.5+2.4= 13.3+6.7= 5.9-2.1=
前后桌互改,教师评价。 三天不练手生,希望同学们以后把课前三分钟口算的习惯保持下去,继续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评析:此过程是强化学生口算能力,为下一步的导入做铺垫。)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口算情景导入:
四年级五班也进行了一次口算的小测验,教师邀请同学做裁判,判定哪组获胜。
课件依次出现学生的成绩,学生根据学习的基础先用求和的方式找出获胜方。当人数不同时,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候学生会产生疑问。师提问:能不能用一个数来代表这一组数据?
(评析:人数相等的时候学生可以直接比较总和,但是人数不同时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动用学生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讨论,商定方法。
学生汇报:可以利用平均数比较。
2.找一找平均数。
借助学具找一组的平均数:用硬币摆一摆,通过移多补少找到平均数。(板书:移多补少)
(评析:该环节是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用硬币摆一摆,再移一移,感受数据处理的过程,感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平均数,让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二组的平均数:借助条形统计图,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找到平均数。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找数据的平均数?
两个学生板演算术法计算平均数,总结出:先总后分,板书。
通过两种:算法比较,优化算法。
(评析:该环节是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借助条形统计图,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平均数,再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最后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到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总后分。)
3.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观察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得到平均数特点:平均数表示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评析: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中经历“平均数”的形成过程,感悟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优化。)
三、实践应用,反馈提高:
利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请看图片一:调查后发现男篮队员中最高的是姚明,身高是2.26米,最低的是张庆鹏,1.87米,猜一猜男篮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
展示图片二:四·五班某次数学考试的平均分是89分。同学们来解释一下89分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是89分?
图片三:人一天平均笑15次。
图片四:每个家庭平均有2.98人。2.98的意思不是每个家庭有0.98人?
(评析:此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供给学生们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资料,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巩固练习。
一题:课后一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评析:此题是一个辨析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题:135厘米的小王去平均水深1.10米的河里游泳安全吗?
通过这个题,提醒同学们夏天到了,游泳要选择安全正规的地方。不要随意下水,要保护好自己。
(评析:将平均数的问题深化到现实生活的层面,在应用“平均水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随机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展开了防溺水的教育。)
三题,评委打分求平均数的问题。
(评析:这是一道练习现实中常见的比赛评分方法,理解和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的题目。先让学生搞清楚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可使最后得分更加公平合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题:平均数的计算。
(评析: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