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 课件(48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南亚、东亚和美洲的文化 课件(48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5 16: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美洲文化
东亚文化
南亚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亚、非洲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一模块 古代印度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梵天佛地
(一)古印度的时空
空间: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哈拉帕文化时期
吠陀时代
列国时代
孔雀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时间:
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哈拉帕文化因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
前1500-前600年,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称作“吠陀时代”。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
约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320-500年,这时期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经历了百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13-16世纪统治印度的王朝。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
(1)文字:印章文字、梵文
(二)古印度文化的成就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在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刻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完全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后来,人们在雅利安人古老的语言梵语的基础上创制了梵文,用来书写这些典籍。
哈拉帕文明
梵文
印章文字
印欧民族大迁徙示意图
(2)宗教: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
雅 利 安 人 南 迁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建立一系列国家出现了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 印度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转移,印度文明的中心也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也称恒河文明或印度雅利安文明。吠陀时代以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为架构。)
时间: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是种姓制度的理论和宗教基础
评价: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今天种姓制度虽被废除,但种姓观念在印度民众中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当今印度社会的和谐发展。
种姓制度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种姓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主要经典:四《吠陀》
核心教义:种姓制度
三大纲领: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
四吠陀
《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
《夜柔吠陀》
《阿达婆吠陀》
①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②佛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孔雀帝国时期)
背景: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主张: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等。
过程:佛教创建之初,倡导“众生平等”,不排斥低种姓成员加入佛教,力图在宗教领域打破各种姓间的严格界限,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传
播迅速,信徒激增。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影响:否定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种
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具有进步意义;主张消除欲望,
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麻痹人民。再有对周边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
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佛教传入东南亚,也对东
南亚的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产生广泛影响。
乔达摩·悉达多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兴起:4-6世纪,印度处于笈多王朝统治时期: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4世纪印度教兴起,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成为包罗各种神明、多种哲学思想的混合宗教。但是减少了婆罗门教的许多烦琐仪式,打破婆罗门在宗教中的垄断特权,适当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受到印度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后来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而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则在印度逐渐衰落。一直到13世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印度教一直是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③印度教
印度教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大神(创造之神梵天即“原人”, 保护之神毗湿奴 , 毁灭之神湿婆。湿婆既是毁灭者,又是生殖力量的象征)、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
梵天—创造之神
毗湿奴—保护之神
湿婆—毁灭之神
《摩诃婆罗多》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
族两个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双
方激战18天后后者获胜的故事。全诗共18篇,约10万颂,是世界上最长的诗,实际上是描写古印度王国纷争的史实 , 诗里不但有那个时代的人与事的传说, 还有印度教的教规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学思想流派形成的记载。另外, 诗中还有讲述治国之道 ,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风俗等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 , 印度学术界亦称《摩诃婆罗 多 多》是古印度的一部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 事诗之一,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的故事。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篇。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作为印度的民族史诗,《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历险记”,它充满神奇色彩,故事曲折生动,其中
有关猴王的故事,曾被人认为是《西
游记》故事的来源之一。
(3)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4)艺术和数学
艺术:古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其中,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桑奇大塔
阿旃陀石窟
阿育王石柱
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0”的起源深受佛教大乘空宗的影响。其梵文名称为Sunya,汉语音译为“舜若”,意译为“空”。
“0”的这一特殊符号就反映了“一切皆空”这一命题所留下的痕迹。
特点: 宗教色彩浓厚;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以诗代史;
成因: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的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③外来民族频繁入侵的影响;
(三)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公元前6世纪以后印度西北部落入波斯帝国统治下。公元前327,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侵入了印度西北部。公元前1世纪末,一批安息人又侵入印度西北部,建立王朝,实行统治。公元1世纪,月氏人中的贵霜部落建立了贵霜王朝。13世纪后,印度又先后被德里苏丹、莫卧儿帝国和英国人先后统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四)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
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在东亚各国传播,经过长期融合,其已经成为东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艺术就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化的熏陶。
印度的数字传入阿拉伯地区,促进了该地区数学的发展和进步。
灯柱上的巴利文
柬埔寨吴哥窟
充满佛教元素的泰国舞蹈
老挝大部分男人小时都当过和尚


第二模块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时空
前122—前194
箕子朝鲜
前194—前107年
卫满朝鲜
前57—688年
三国时代
918年—1392年
高丽王朝
1392年—1910年
朝鲜王朝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儒风华俗
(一)古代朝鲜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朝鲜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7世纪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开启统一新罗时代。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直到1910年统治结束,进入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之后是南北分治时代(1945——?)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三国史记》朝鲜现存最早的史书
朝鲜王朝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组织编撰
瞻星台遗址,建于634年,现位于韩国庆州。
成就
类别 时间 成就
科技 前5世纪前后 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天文学 7世纪 庆州瞻星台,东亚现存最古天文台
历史学 12世纪 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三国史记》
15世纪 《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文字 15世纪 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
音乐舞蹈 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取材于当时保存的古代朝鲜史料和中国的有关史料。此书是研究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和后期新罗历史的珍贵文献。
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组织,参照汉字创造一种音标文字——谚文,于1446年公诸于世,一直使用至今。
朝鲜的乐舞
佛教早在4世纪就由中国传入高句丽,后在高丽王朝时成为国教。新罗不仅兴建寺院,发展佛教,并且向中国派遣求法僧,从而造就了一些有学问的高僧。其中,慧超法师所著有《往天竺五国传》,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海印寺坐落在韩国庆南和天郡伽倻山的中谷,是韩国的三大古寺之一。海印寺国宝的代表当属八万大藏经。经版共有81340块,经文达6791卷。
372年,高句丽已经尝试建立“太学”,以儒家学说培养年轻贵族。当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五经”。不久,百济也开始接受儒家思想,并且很快也出现了以学习儒家学说为主要课程的教育制度,并且陆陆续续出现了王仁、段相尔这些著名的儒家学者。
古代朝鲜文化——儒学本土化
高丽成均馆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640年,高句丽开始派遣弟子前往唐朝学习国学,同时新罗也派遣弟子入唐学习,新罗王朝因为与唐朝的友好关系,上至官方,下至百姓,都掀起了一阵唐朝热。788年,新罗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科考内容也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新罗又派出许多贵族弟子留唐学儒。在高丽时代,儒学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幕府时代
明治维新
公元前300-250倭奴国
250-592,大和统一,神道教出现;4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592-710大化改新,以唐政治、经济制度为蓝本;天皇制形成;
1185年—1867年,12世纪武士阶层崛起(武士道),江户时代(1603-1867)
1867-1912
弥生时代
古坟时代
(二)古代日本
时空
飞鸟时代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技术传入日本;公元3世纪中叶, 大和国兴起,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6-7世纪,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体制。19世纪明治维新。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1926-1945)(二战)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天皇制度: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并产生重要影响。
成就
日本皇室家徽为
"十六瓣八重表菊纹"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日本天皇以神性。日本以“天照大神”为太阳神,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
(1)神道与武士道思想:
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其一为尽忠,其二为知耻。尽忠知耻的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叶隐》
双重性格、崇拜天皇、有危机意识、冷酷无情的民族特性
谈谈你对武士道精神的认识?
合作探究
武士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全书共二十卷,收录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共计四千五百余首。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的作品。
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证明。
(2)文学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写实小说,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成书年代一般认为1001年-1008年。紫式部(973-1015),本姓藤原,字不详,式部为服侍皇后的女官的称谓。紫式部是贵族出身,后夫死家道中落,被招进到宫中做了皇后的侍读女官。描写了贵族光源氏的及其子薰君在官场上的升降浮沉、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曹寅的经历相似)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作品语言优美含蓄,是一部日本古典文学杰作。
法隆寺是佛教传人日本时修建的最早的一批寺院之一,是日本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它在日本佛教寺院中拥有极其特殊与崇高的地位,是众多日本佛教徒的朝圣之地。
在奈良县的法隆寺地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质建筑的杰作。其中的11座建筑修建于公元8世纪之前或公元8世纪期间,它们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
(3)建筑
法隆寺五重塔
唐招提寺——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有鉴真大师坐像。
(4)绘画
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画在隔扇和屏风上。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是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19世纪后期,随着日本国门的打开,浮世绘传到西方,对西方印象主义画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5)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①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②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公元前1世纪,汉字就经由辽东、朝鲜传入日本的九州、福冈等地,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此后日本在仿制铜镜时,也开始仿制汉字铭文。8世纪中叶,日本人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平城京与长安城
和同开珎与开元通宝
③中国唐朝的建筑、货币、服装等深刻影响日本生活
唐代仕女
日本和服
古代日本文化——唐风洋溢
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茶道、花道和书道。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并融合了本土文化,成为日本人修养身心的重要环节。日本人称书法为书道,源于唐代佛教传入日本之后。
第三模块 美洲印第安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特色文化
1、古代美洲文明的时空
(1)地理条件:新航路开辟前,与其他大陆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文化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2500年至16世纪 城邦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南美 印加文明 13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2)文化共性的表现:
农业:培育出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农作物。
宗教:宗教上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建筑: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他们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 文化中的羽蛇形象
玛雅文明中的
玉米神雕像
阿兹特克神话中的
烈日之神“托纳蒂乌”
印加神话中的
太阳神“印蒂”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阿兹特克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阿卡帕纳金字塔
玛雅文明,是地球上最神秘的文明之一,……奇琴伊察的中心建筑是一座耸立于热带丛林空地中的巨大金字塔……设计数据都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它的底座呈正方形,它的阶梯朝着正北、正南、正东和正西,四周各有91层台阶,4座楼梯加上最上面1阶共365(91×4+1=365),正好是一年的天数。
……除阶梯数目外,金字塔四面各有52个四角浮雕……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年,这些定位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2、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具体表现
(1)玛雅文化
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的文字非常奇妙,呈方块图形,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属象形文字。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是一种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是少数迄今为止尚未被全部破译的古代文字之一。
象形文字
玛雅人的象形文字
历法
玛雅历: 玛雅历为太阳历,以一年365天、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5天“禁忌日”。一年以365.2420日计算;现行公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而根据天文学家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玛雅历的误差为每年0.0002天,换算成秒仅为每年17.28秒。可见,玛雅历的准确性超越了公历。
数学
玛雅人知道“零”的概念,还以手和脚的20个指头作为计算的基础,创造出20进位制。玛雅人很早就创造了位值制的记数系统,具体记数方式又分两种:第一种叫横点记数法;第二种叫头形记数法。横点记数法以一点表示1,以一横表示5,以一贝形符号表示0,但不是0符号。1-9的记数方法和中国筹算法极为相似。
(2)印加文化
建筑
马丘比丘遗址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遗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都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太阳神庙是印加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帕恰库提统治时建造,供奉太阳神因蒂,是印加帝国最神圣的地方。
印加古道是沿着安第斯山脉修建的山路,全长二、三千公里,是当时统治者传达政令、印加人生产生活和进行贸易的交通动脉。
印加的两条驿道自北而南纵贯全国,沿海那条长4055公里,内地的与之平行的一条长达5529公里。道路最宽的地方有7.2米。
印加人的外科手术非常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5000多年前,印加人已经掌握了难度极大的开颅手术。印加人甚至开发出了一种最基本的外科手术麻醉剂,使用药用植物以及古柯叶、野烟叶和玉米啤酒来镇静病人。
医学
脑外科手术
马丘比丘天文台
历法
印加人根据太阳投影,计算出了一个太阳年的周期——365又6小时,由此制定了太阳历。这个时间与现代的公历一模一样,可见计算的精确。此外,印加人把每次出现新月算作一个月份的开始,每年12个月,称作太阴年,据此制定的历法称为太阴历,一年364天。
结绳记事
印加人没有文字,他们在绳子的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这些结绳记录的信息至今无人能破译。
(3)阿兹特克文化
阿兹特克文明
①锻造铜器: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
②图画文字: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
③制作: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④建筑:各种传说和历史资料都表明特诺奇蒂特兰曾是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城市。
图画文字
陶器
日历石
16世纪以后,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印第安人遭到了大
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
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
阿尔瓦拉多用骑兵120名、战马173
匹和步兵300名,征服了玛雅人。
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
南·科尔特斯用600多名西班牙人征
服阿兹特克,其中战士508名,马16
匹,火炮14门。
公元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
西斯科·皮萨罗率领180人出征印加
帝国。其中战士共168人,马62匹。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毁灭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几乎毁灭殆尽。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阿尔瓦拉多,征服了玛雅人。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公元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征服了印加帝国。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面对殖民入侵,也曾强盛的美洲文化为何不堪一击?印第安文化衰亡给我们什么启示?
材料二 哥伦布命令海地的印第安人凡年龄在14岁以上者,不论男女,每人每3个月就得交纳装满一个鹰脚铃那么多的金砂作为贡品,否则一概处死。海地印第安人不堪忍受西班牙人的虐待,纷纷自尽,并杀死子女,以免长大后受虐待。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第4年,海地印第安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和遭到屠杀的占全岛人口的1/3。
——《 世界古代史辅助读本 》
材料三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内部之间的交往有限,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 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启示: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不同文化圈的相互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学思之窗: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⑴在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丁美洲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标,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多年的殖民统治下,印第安人口数量锐减,印第安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国家被毁灭,文化被湮没。
⑵西欧的各种文化随着政治、军事征服在拉美确立了统治地位,并在拉美各个文化领域如意识形态宗教、教育、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大量非洲黑人奴隶的输入,使非洲的音乐、舞蹈、诗歌、语言、宗教、绘画、习俗等文化也在拉美广泛传播,形成殖民地时期拉丁美洲文化的混合结构。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从此,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知识拓展】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当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亚原住民以采集、狩猎为生;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最早种植甘蔗,饲养猪、狗和鸡等动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作简单的陶器。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千差万别,图腾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拟动物为主,配以简单的打击乐。
澳大利亚土著居民
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1.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元性的,发展是多样性的。
2.文明无高下优劣之分,应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3.不卑不亢、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取长补短。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明和文化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开明开放的态度相互包容、和平
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习近平
问题探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
2.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
3.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4.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动因。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费孝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习近平,巴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南亚文化
东亚文化
美洲文化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早期文明、种姓制度、
宗教、文学、艺术、数学成就
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
玛雅文化
古代朝鲜文化的成就
中朝文化的借鉴、交流
古代日本文化的成就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阿兹克特文化
印加文化
16世纪后被毁灭
本课小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