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二单元《雪》特级教师实录——石卉芸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下第二单元《雪》特级教师实录——石卉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3 17:0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雪》教学实录
石卉芸
【作者简介】贵州省铜仁地区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贵州省中语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优秀教研员,铜仁地区十大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25年,发表文章四十余篇,主编或参编教辅用书二十余册,多次获国家、省、地教改科研成果奖。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板书:雪 鲁迅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学习新课之前,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屏幕显示: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霁 眷念 荷戟 彷徨。)
师:请同学们认读课文和附录中的生字词。
(师指生读;其间,“戟”、“彷徨”,有学生不认识,师板书: jǐ páng huáng。)
师: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同学们要常查字词典,注意课本注释。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书写,扎扎实实地记忆,自觉地积累。
下面,请大家围绕预习提出的问题,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
(屏幕显示:第二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雪》主要写了什么?)
师:每个小组可以就你们认识最深刻的一个问题,和同学们交流。大家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准备补充。注意,相同的意见不要重复。
(生相互商量,确定小组发言人;全班交流。)
生1:学习单元提示,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是散文诗。这些散文诗语言很优美,充满了激情。(看课本)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捕捉作者的情感律动,感受他们心灵之声的无限风光。但我们觉得课文有的地方不太好懂,读了没有那种心灵被深深打动的感觉。
生2: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形象壮阔而美丽,我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感受。
师:感受、联想和想象,想到了学习方法。
生3(看课本,发言):《雪》是一篇文字优美而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它写了江南雪和北国雪的特点,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生4:《雪》用对比的方法描绘了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语言优美蕴涵丰富,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品味它精粹的语言。
生5:《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里说,江南的雪展示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朔方的雪抒发了同凛冽的严冬一样勇猛奋战的激情,我们觉得不大好理解,希望老师多讲讲。
师:各小组的交流发言,说明同学们认真预习了课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对单元、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收获,老师为你们高兴。
师:《雪》是一篇具有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的经典散文诗,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诵读,在诵读中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品的艺术美,领略大师心灵的无限风光。我们学习的基本步骤是:初读——感知意象、了解思路;细读——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美读——个性欣赏、激情再现。
(同时板书。)
初读——感知意象、了解思路
评读——品味语言、领略感情 联想想象
诵读——个性美读、激情再现
师:下面,进入第一个学习步骤,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过程中,要注意联想和想象,感知鲁迅先生描绘的多姿多彩的雪景图。
(师朗读,学生专心地听读。师声音清澈、圆润,明显地强调了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语调对不同情调、不同风格的雪景图的再现。)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次男声配乐朗诵,这是艺术家的朗诵。听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作品营造的不同情感氛围,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的心灵之声。
(男声配乐朗诵,生听读。配乐朗诵声音厚重、响亮,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律动轨迹。)
师:请同学们模仿艺术家的朗诵,自由地跟读第1段。要求声音响亮、饱满、清晰;忠于原文,读得准确,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要带着感情读,读得连贯流利,尽情地表现作品的美。
(学生各自小声跟读,各人表情不一。)
师:现在,我们请女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第一部分的第1段。男同学注意听读,认真体会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好或不够好,为什么?
(女同学朗读课文。)
师:请男同学评读。评读分两个层次,第一,评朗读的准确性;第二,评朗读的情感表达。相同意见不要重复。女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请大家举手发言。
生1:总的来说我觉得读得还可以,声音很好听,可以说清脆悦耳吧。读得清楚,情绪也比较饱满。读得也准确,基本没有读错的字句。
生2:我觉得读得平铺直叙的,没有感情,没有读出江南雪景的美。
师:哦,具体说说。
生2:这是一幅冬花雪野图,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充分展露了鲁迅先生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读的时候应该读得美好、热烈而有深情。
师:引用《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用得自然贴切,很好。冬花雪野是江南雪景的第一幅图,鲁迅先生是怎样描绘这一幅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冬花雪野图的呢?应该怎样读呢?请大家注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接着往下说。
(学生纷纷踊跃举手。)
生1:作者先写了江南雪总的特点,滋润美艳之至。然后写雪野中的花、雪下面的草,再写嗡嗡地忙碌地闹着的蜜蜂。“滋润美艳”是总写,应该重读。
师: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发言具有层次美。
生2:“滋润美艳之至”后面是分号,“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也属于总写,其中“隐约着”、“青春”、“极壮健”、“处子”写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丽、蕴涵希望,这些词语读的时候要强调出来。
师:“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从质和形的角度表现“滋润美艳之至”,突出江南雪的特点。品读细腻,不但注意了句子,还注意了词语的运用,注意了句中的标点符号,很好。
生3:雪野中是花,雪下面是草,层次清晰,颜色也很美: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词语我觉得也应该读重一点,突出雪野的色彩美。
师:色彩斑斓的山花开在如健壮的处子皮肤一样的雪地里,简直美艳滋润之至了。
生4:写雪野中的花用了排比句,读的时候慢一点,感觉就会很美。
师:用舒缓的语气深情地朗读这一组排比句,会感到节奏和谐,富有音乐美。
生5: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写得非常好,“飞”和“闹”有动作,有声音,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读的时候,这两个字都应该强调出来。这一部分,还让我想起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李儿”的句子。
师:《春》赞美了充满希望的春天,江南雪景也充满了春天的希望和生机。1925年初,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南方出现了热气腾腾的大好革命形势。鲁迅先生在这幅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雪景图里,寄寓了追求理想的美好心境。该怎样用声音来表现这幅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寄寓着美好情感的美丽图画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示范一下?
(许多同学举手,一女生声情并茂地颇有感情地朗读。读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赞美的语气、舒缓的节奏、恰当的重音,深情地表现了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冬花雪野图的勃勃生机,这里有柔美,有健美,有充满希望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美好的心灵。朗读是用声音来表现作品艺术魅力的创造性活动。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领悟了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领略了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才能用自己的声音,把作品的精神实质再现出来。请大家各自自由地大声地把这个自然段朗读一次。
(生富有感情地各自大声朗读。)
师:那么美的雪野,自然是孩子们欢乐的天地。接下来的两个自然段,写的就是孩子们高高兴兴塑雪罗汉的情景。我们给它拟一个小标题,叫群儿玩雪图吧。同学们先商量一下,然后说说看,应该怎样朗读这两段?为什么?
(生交头接耳商量,勾画,课堂很热闹;接着,先先后后有同学举手。)
师:请大家发言。
生1:我觉得应该读得欢快、活泼一些。因为看得出孩子们很高兴,想象得出他们当时呵着冻得像紫芽姜一样的手的样子和他们偷龙眼核和胭脂的高兴的心情和样子。你看,课本上还写他们对着雪罗汉拍手、点头、嘻笑呢。
生2:我也同意,应该读得欢快、活泼。大人来帮忙,雪罗汉塑得其实不像,还觉得它“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实际上是孩子们玩得高兴和快乐。“拍手、点头、嘻笑”要一口气读下来,节奏应该稍微快一点。(示范朗读。)
师:很好,语断声不断。
生3:“洁白”、“明艳”、“生光”要读重一点,表现雪罗汉的美。
生4:不对,应该是“很”、“闪闪”读重一点,才能强调。
师:哦,读读看。
(生示范。)
师:修饰语重读,突出江南雪“滋润”、“明艳”。
生4:“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要读得响亮,才能突出雪罗汉的形象和孩子们的高兴。
师:也表现江南雪的滋润美艳。
生5:“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到“也褪尽了”,要读出有点惋惜的意思。
(生示范。)
师:节奏稍慢音节延长强调“褪尽了”。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两段文字,是欢快和富有情趣的,虽然雪的消释使人感到有些惋惜和遗憾。但孩子们给江南的雪野增加了情趣和生命活力,江南的雪景既有静美又有动美,既有色彩美青春美,又有生活美生命活力美,它们共同构成了美丽的江南雪景图,寄托着作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师:现在请大家集体朗读这两段,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趣、欢快和喜悦,当然,不要忘记淡淡的惋惜和遗憾。要注意朗读的语气、重音和停连。
(生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基调,语气、重音和停连的处理也比较恰当,体现了初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特有的情感体验。)
师: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的雪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朔方雪特点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勾画。)
师:请同学们发言,要注意发言的层次性,力求简明清晰。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说:这一部分有几段,第1段有几个层次,第一层写什么,第二层写什么,依次说下去。
生1:这一部分有3段,第1段有三句话,第一句总写朔方雪如粉如沙的特点;第二句写屋上的雪;第三层写其他的雪。第2段写旷野上天宇下旋转升腾的雪;最后强调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
生2:朔方雪的特点是决不粘结,如粉如沙只是形状,第一句是总写,第二、三句是分写,写屋上雪很快消化和别的雪的奋飞,消化和奋飞是他们的不同特点。这部分主要写奋飞的雪,写它在晴天下在旋风中奋飞的景象。第2段和最后一段突出了它奋飞的美丽和孤独,写了它和雨的关系。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还照应了文章开头的一句,是前后呼应。
师:同学们对写朔方雪的思路和朔方雪的外在特点,把握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朗读描写朔方雪奋飞的句子,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一下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
(学生大声朗读,同时勾画。)
生1:朔雪奋飞的图画。
生2:气势磅礴的美景。
生3:旋转飞腾的壮阔美丽的图画。
师:壮美!这是一幅旋转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朔雪奋飞图,是一幅不屈不挠的斗志昂扬的朔雪奋飞图,是一幅个性张扬气势磅礴的豪迈壮阔的朔雪奋飞图。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展示朔方雪张扬的个性、磅礴的气势和不屈不挠的奋飞的精神呢?
生1:大声地,情绪高昂地。
生2:要精神饱满。
生3:读得铿锵有力,节奏要快一点。
生4: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出感情。
师:好,现在我们请男同学用粗犷激扬的男高音,豪迈地再现朔方雪花奋飞图。
(男生情绪振奋地朗读,女生认真地看书,听读,少数女生在跟读。读完,女生鼓掌。)
师:读得壮阔美丽,有不可遏制的阳刚之气。“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蓬勃奋飞的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它的独立顽强,它的拼搏抗争,正是鲁迅先生不屈服于黑暗现实,为追求美好理想顽强奋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奋斗和抗击黑暗的革命精神的写照。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这最后一段再朗读一次。
(全班朗读,铿锵有力,很好地表现了段落的感情基调。)
师:细读,品味领悟,让我们感受了作品语言的艺术魅力,领悟了作者充满激情的文字下的情感律动,感受了文学大师心灵的无限风光。《雪》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独立不阿,奋斗抗争,创造美好世界的思想感情,它将两幅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雪景,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朗读全文的基调。
现在,让我们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用童声美读,读出我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领悟,读出我们对作品艺术美的再创造。请大家调整好自己的感情,朗读时前半部分要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再现冬花雪景图、群儿玩雪图的柔美、健美、情趣和生机;后半部分要激越慷慨悲壮,凸显朔方飞雪磅礴豪迈奋力拼搏的壮美,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师(音乐起,师表情庄重地):配乐散文诗朗诵《雪》,朗诵者,初二(1)班全体同学。
预备——起。
(全班同学在音乐伴奏下情绪饱满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雪》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喜马拉雅山,它有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雪》的美,也远远不是我们这一节课能够穷尽的,它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继续探索的美的空间。希望同学们能够阅读欣赏《野草》中更多的散文诗,能够阅读欣赏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记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朗读是艺术,是创造,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希望同学们热爱朗读,因此而热爱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