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
【学习目标】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阅读本文,梳理故事叙述的思路,厘清文章情节,进而了解所写人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2.背景资料: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八月二十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八月二十一日黎明,八路军在一番苦战以后,占领了位于北边的新矿区,在重重炮火中,日本在矿区的站长室被炮弹击中了,副站长也受了非常严重的伤,然后被我方的士兵抓住了,然后在进行转移的时候,死在了担架上面,当时这个副站长的妻子也被子弹打中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夫妻两人只留下了一对女孩子,大的才刚刚五六岁,小的才一岁多,而且肩膀上也受了伤,我方的士兵冒着大火,冲了进去,然后把她们两个抱了出来。
3.文题解读:
《大战中的插曲》“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拽(zhuài)
颠簸(diān bǒ)
沟壑(hè)
幡然(f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3.图文导航
综述,引出故事
战火中照顾孤女
大战中的插曲 战火中送回孤女 革命人道
孤女谢恩 主义精神
“插曲”成佳话
4.主旨点睛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5.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②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又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难点:
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三、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2.重点和精彩段落
第六自然段,前文是“我牵着她的手”,此处是“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该句中的“立即”“送”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
四、相关链接
1.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文体,主要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回忆录不像历史记录那样拘于形式,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写了一本书,《回忆苏格拉底》,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2.回忆录的写作要领
回忆录如按篇幅划分,可分为长篇回忆录和短篇回忆录;如按题材划分,可分为生活回忆录和革命回忆录。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写作都要把握好四个基本环节:题材的选定;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这些与一般的记叙文区别不大。从结构上说,回忆录的写作有四个构件。
(1)标题
回忆录的标题,可以直接叫做《××回忆录》,如成仿吾的长篇《长征回忆录》;也可以写成常规的记叙文标题,如许世友的《我在山东十六年》;还可以采用双标题的写法,如《难忘的岁月——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
(2)开头
回忆录的开头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交代写作缘由。因为一种责任,还是因为一种感动,是什么原因促使自己拿起笔来写回忆录,不妨直接写出作为开头。
描述触发事件。如果是现实中的某一事件引发了回忆的思潮,可将这一触发事件描述下来,自然而然引出下面的正文。
直接交代背景。如一些老革命、老战士写的回忆录,一开头就出现“那是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的句子,毫无遮拦,直奔中心题材而去,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
(3)主体
主体是对中心事件的描述。如果是长篇回忆录,除了开端的引言和最后的尾声,都属主体部分。几乎全部的人物、事件、情景,都要在主体部分予以表达。所以这部分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里能够提示的,主要是结构线索的安排。回忆录或者是以时间为线索,或者以空间变换为线索,或者以人物行动为线索,或者以某一物品为线索,或者以不同性质的人物事件类型为线索。掌握好了线索,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全文的叙述和描写。
(4)结尾
回忆录的结尾有总结型、评论型、展望型等多种写法。也可以不写专门的结尾,让文章自然收束。
3.自传与回忆录的不同
自传与回忆录很相似,应该算是自传。通常回忆录一般可以别人写你的,而自传只是自己写自己。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最大不同:自传这种体裁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着重于描述作者自己的一生;回忆录,针对作者所经历中的某件大事件,往往是历史大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大事件,所作出的追忆。
【反馈训练】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井陉(xínɡ) 孤苦伶仃(línɡ dīnɡ) 颠簸(diān bó)
B.襁褓(qiǎnɡ bǎo) 沟壑(hè) 幡然(fān)
C.掷弹筒(zhì) 化干戈为玉帛(bò) 兵戎相见(rònɡ)
D.殒命(yǔn) 横征暴敛(liǎn) 戌时(xū)
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嘱咐 聊赖 鄙薄 俨然 热情洋溢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彷徨无依
D.颠簸 歆享 井陉 渣滓 翻然觉醒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李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B.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C.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B.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二、习作
5.“消息传来,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在信中日本人民会对聂将军说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以一个日本国民的身份给聂将军写一封信。
参考答案
一、
1.【答案】颠簸(diān bǒ)
2.【答案】B
【解析】A项,纰谬—纰缪。C项,鬼—诡。D项,翻—幡。
3.【答案】C
【解析】A项,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此处使用不得体。B项,恭候:恭敬地等候。一般用于自己,此处使用不得体。C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此处使用得体。D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使用不得体。
4.【答案】D
【解析】D没有采用“纪实” 的方法。《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编写的长篇小说,既然是小说,那当然就不像纪实文学那样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的大卫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人物,并不真实存在。只不过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并融进了作者本人亲历的许多生活经历而已,更多的还是文学创作,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不具有那么高的真实性。
二、
5.【答案】略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