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12:05: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漆”应读“qī”;
B.“泥”应读“nì”;
C.正确;
D.“契”应读“qì”;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驱遣(qiǎn) 飞掠(lüè)
B.契合(qiè) 拘泥(jū) 几缕(lǚ)
C.着手(zhuó) 苟安(gōu) 怅然(chàng)
D.记载(zǎi) 企鹅(qǐ) 潜水(qiǎn)
【答案】A
【解析】
【详解】
B.契(qì);
C.苟(gǒu);
D.潜(qián);
故选A。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栽 荒凉 舒适愉快
B.静寂 歌遥 原始社会
C.耀眼 萌生 不声不响
D.解释 忧惧 帐然凝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栽→载;
B.遥→谣;
D.帐→怅;
故选C。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答案】A
【解析】
【详解】
B.“慌”应为“荒”;
C.“既”应为“即”;
D.“察”应为“查”;
故选A。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21cnjy.com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21*cnjy*com
【答案】D
【解析】
【详解】
D.“契”应读qì。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驱遣着想象来看,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B.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使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C.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是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D.无从得到这种受用的原因是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造成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正确;
B.成分残缺,可去掉“使”;
C.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删掉“是否”;
D.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或“的原因”;
故选A。
7.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考查”应改为“考查”。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驱遣(qiǎn)着想象来看,这一副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B.不作刻板的记载(zǎi),而作想象的按排。
C.它们苟(gǒu)安,怕事,只想躲辟暴风雨。
D.文字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站着读者,那的桥堍站着作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误,一副——一幅;
B.有误,按排——安排;
C.有误,躲辟——躲避。
故选D。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 ( http: / / www.21cnjy.com )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版权所有:21教育】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
雪中送炭:意思是指在下雪天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再根据第一空关键词“成名”,应填锦上添花,第二空关键词“寂寞”,应填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故第三空填“慧眼独具”,与“能看出天才”衔接;胆识过人:胆量和见识强于一般人。故第四空填“胆识过人”,与“敢畅言所见”连贯。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0.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1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2.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3.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4.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10.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1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12.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13.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14.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解析】
10.本题考查理解段落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理解段落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合本题,第5段在内容上: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然后第6、7段又分别从作者和读者方面阐述具体的做法。所以第5段在结构上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2-1-c-n-j-y
1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结合内容可知,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第6段,“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根据以上语句提炼概括出答案。
1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根据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和第7段“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分析,读者看到文字,还要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內容,从“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中可知,作者把论说文、记叙文和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21·cn·jy·com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来源:21cnj*y.co*m】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www-2-1-cnjy-com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1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7.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 ( http: / / www.21cnjy.com )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答案】15.①我们曾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提高。(意思对即可。)
16.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意思对即可。)
17.材料一:第④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致力的特征”。材料二:第①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首先是失去自信。结合“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这是原因之一;“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这是原因之二;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这是原因之三。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要求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仔细阅读文段,注意分层概括。要用到“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几个连词进行总结和归纳。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从正面举了自公元前841年以来汉语在历史上不曾中断的记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来论证论点;然后从反面举了近现代以来汉语遭受的冲击以及面临的危机;最后强调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论证过程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材料一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致力的特征”,故应放在第④段;材料二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故应放在第①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www.21-cn-jy.com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9.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20.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1.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8.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
19.①粗俗的标语不文明,不科学。②疫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
20.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不文明的标语对防疫宣传不起作用,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出处:21教育名师】
21.防控疫情全民参与,抗击肺炎人人有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解析】
18.
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见解或主张。可以采用位置判断法来寻找论点或概括论点。论点常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本文可以参考文题。作者认为“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结合文中的论述,①段“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②段“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段“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 ⑤段“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从这些语句中可知,作者的观点是,粗俗的标语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据此概括本文的论点为: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
19.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从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中提炼“不文明,不科学”;②段“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从中概括为“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段“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中概括为“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野蛮原始,不起作用”。
20.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的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救世良药”比喻的修辞方法,据此判断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结合句意分析作用,“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意思是,不文明的标语、粗俗的标语对于防控疫情没有作用,形象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浅显易懂。
2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宣传标语,要求内容、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合、对象明确,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引起大众情感共鸣,形式上要整齐、简练、押韵,内容文明。示例一:口罩你不戴,病毒把你爱。示例二:儿女如何算孝顺?看住爸妈不出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21·世纪*教育网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2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3.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4.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25.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21教育网
【答案】22.创新的根基是文化的进步。
23.(1)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应试教育中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等,意在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
(2)道理论证。引用专家的话“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来论证同一模式、同一取向教育的弊端。
(3)对比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与现代教育的所幸进行对比,论证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观点。
24.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25.需要锐气和智慧,勇于担当与拼搏,敢于解放思想、努力开阔视野等。
【解析】
22.本题考查的是提炼或概括文章的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阅读文章,分析主要内容,可知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论点:创新的根基在于文化的进步。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23.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
道理论证:“有专家直陈其弊: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专家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论证同一模式、同一取向教育的弊端。
举例论证:“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列举实例,运用啦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对比论证:“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写的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写的是现代教育的所幸。这两者形成对比,论证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观点。
2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万众创新,需要……”是本题的提示词语。根据第四段“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即可解答此题。
25.本题是开放性答题,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拓展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注意结合学生身份来回答。示例: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铁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 ”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在讲台上,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④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⑤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⑥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26.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7.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28.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9.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26.用现实生活中一河南女教师的“辞职申请”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依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一是渴望生存状态“稳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山大”,竞争激烈,让转身遭遇更多艰难。
28.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公路片”主角走过漫长旅程和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远方,都想拥抱一个更广阔个精彩的世界。
29.辞职看世界不应该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解析】
26.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从结构上来说就有引出本文议论话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用现实生活中一河南女教师的“辞职申请”充当论点的论据。注意,只要是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2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根据文章第④-⑤段写 “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概括出这两段的内容即可。“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这两句点出了原因。说出大意即可。
28.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的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及其表达效果。“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去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这两个事例是典型的举例论证。具体准确地论证了“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的观点。此题也考查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问题。
2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论点,意思对即可,也可以用文章的句子回答:“想去看世界”的辞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本文尽管开头部分花了不少文字写许多人心中“激荡过一个远方”,但后半部分却阐述了一种相反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段点出了本文主旨:“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由此即可整理出中心论点。
【点睛】
怎样才能准确恰当地概括出文章的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论点呢?一是根据题目来确定该中心论点,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二是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结尾确定中心论点,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会在结尾重申中心论点。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三是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四是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五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21*cnjy*com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本()末()、采()、休(),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0.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1.“甲骨文的雨()、山()”“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32.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 ( http: / / www.21cnjy.com )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33.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2·1·c·n·j·y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30.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31.看到甲骨文的“雨”: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
32.示例:我认为可以。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文字的观点是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如果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33.示例: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30.试题分析:考查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第1段的“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第7段的“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答即可。
31.试题分析:首先要看懂甲骨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雨”与“山”字的形状特点,再联想到今天“山”与“雨”两个字在今天的意思。然后发挥想象,解读其义。想象“雨”与“山”所描绘的景象。
32.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如所给材料写的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这一事例。这正好能够证明“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这一观点。
33.试题分析:探究题。也是在考查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题干问深究字的本源意义有否必要。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可从汉字是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来分析。这一点是拼音文字无法做到的。同时,通过深究字的本源意义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掠过(lüè) 油漆(xī) 苟安(gǒu)
B.躲避(bì) 拘泥(ní) 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 驱遣(qiǎn) 桥堍(tù)
D.一缕(lǚ) 即使(jí) 契合(qiè)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驱遣(qiǎn) 飞掠(lüè)
B.契合(qiè) 拘泥(jū) 几缕(lǚ)
C.着手(zhuó) 苟安(gōu) 怅然(chàng)
D.记载(zǎi) 企鹅(qǐ) 潜水(qiǎn)
3.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栽 荒凉 舒适愉快
B.静寂 歌遥 原始社会
C.耀眼 萌生 不声不响
D.解释 忧惧 帐然凝望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www.21-cn-jy.com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21*cnjy*com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驱遣着想象来看,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B.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使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C.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是否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D.无从得到这种受用的原因是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造成的。
7.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驱遣(qiǎn)着想象来看,这一副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B.不作刻板的记载(zǎi),而作想象的按排。
C.它们苟(gǒu)安,怕事,只想躲辟暴风雨。
D.文字是--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站着读者,那的桥堍站着作者。
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 ( http: / / www.21cnjy.com )粉丝,是为成名________;知音,是为寂寞________。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________,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________,敢畅言所见。21教育网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 ( http: / / www.21cnjy.com )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21cnjy.com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2·1·c·n·j·y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2-1-c-n-j-y
10.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1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2.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3.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4.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版权所有:21教育】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1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7.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www-2-1-cnjy-com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21*cnjy*com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9.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20.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1.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 ( http: / / www.21cnjy.com )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22.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3.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4.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25.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来源:21cnj*y.co*m】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铁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 ”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出处:21教育名师】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③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在讲台上,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④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⑤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⑥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26.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7.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28.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9.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山()、本()末()、采()、休(),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开始了。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30.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1.“甲骨文的雨()、山()”“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21·世纪*教育网
32.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21·cn·jy·com
33.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